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医医院(上海九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是口腔颌面外科学系重要组成部分。上海九院口腔颌面外科建立于年,年发展成为口腔颌面外科学系,下设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口腔颅颌面科、口腔外科等三科。口腔颌面外科首任科主任张锡泽教授,历任学科带头人张锡泽教授、邱蔚六院士、张志愿院士等,历任科主任张锡泽教授、邱蔚六院士、林国础教授、张志愿院士、沈国芳教授等。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现任科主任张陈平教授,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兼任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头颈肿瘤与修复中心主任、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协会口腔颌面肿瘤外科与修复重建培训中心主任、上海市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头颈肿瘤专委会和上海抗癌协会头颈肿瘤专委会主任委员。
上海九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是国家教委重点学科、国家教育部“工程”第一、第二批重点建设学科、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卫计委临床重点专科,中国抗癌协会头颈肿瘤专委会主任委员单位;是全国口腔颌面外科高级师资及专科医师培训点,全国第一批博士学位授予点,医学博士后流动站;上海市教委首期创新团队、上海市头颈肿瘤诊治与转化医学中心牵头单位;上海市抗癌协会头颈肿瘤专委会与上海市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头颈肿瘤专委会主任委员单位。
学科是目前国内口腔医学界唯一的院士所在单位(2位),分别于、年度入选首批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双一流)建设学科。近年先后被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协会认定为“肿瘤与显微修复重建专科医师全球培训基地”,被国际内固定研究学会认定为“亚太区颅颌面培训中心”,被英国皇家外科学院设为国内第一家“国际头颈肿瘤培训基地”,已培训来自美国、英国、新加坡、西班牙、挪威等学员余名。学科所建口腔医学重点实验室为上海市重点实验室,学科至今共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科技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项50余项。
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现有床位张,口腔综合治疗椅位11台。具备外科、放疗、化疗、激光、颅颌面赝复、介入栓塞和生物——分子靶向多位一体的综合治疗模式,在中晚期口腔癌综合序列治疗、脉管畸形治疗和颌骨功能性外科方面已形成临床特色,率先在国内开展口腔癌双颈联合根治术、颅颌面联合根治、颅颌面复合组织缺损的即刻修复和巨大动静脉畸形双栓塞介入治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局部晚期口腔癌的5年生存率已达61%,极大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近年来,科室年门诊量超10万,年出院患者余例,年住院全麻手术余例,远位皮瓣移植余例(成功率超过98%)。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博士生导师介绍
张陈平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行政主任,兼任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头颈肿瘤与修复培训中心主任、口腔颌面肿瘤外科与修复重建培训中心主任(IAOMS)、国际口腔癌协会(IAOO)理事、上海市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头颈肿瘤专委会和上海抗癌协会头颈肿瘤专委会主任委员。30余年来致力于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的临床及基础工作,累计医治颌面肿瘤病人万余例,收到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享誉国内外。在中晚期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的治疗计划的制定和外科彻底根治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口腔颌面-头颈肿瘤术后缺损功能性修复重建方面处于国内顶尖水平,培养了50余名博士、硕士生,其中很多都成为了头颈肿瘤治疗领域知名的专家教授,促进了口腔颌面-头颈肿瘤行业的治疗水平。曾获上海市领军人才、市科委优秀学科带头人、卫生局百人计划等人才资助项目。发表论文篇,SCI收录32篇,主持制定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外科治疗行业指南;主编副主编专著4部,参编专著12部。承担上海市科委重大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及省部级课题12项;其领衔的科研成果“下颌骨缺损的形态与功能重建研究”项目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曾30余次受邀在国际专业大会上作大会或主题发言。
孙坚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科副主任。兼任中国医学促进会肿瘤整形与功能性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学促进会颅底外科分会常委,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修复重建协作组组长,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修复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肿瘤整形外科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组织修复与再生分会头颈部组织修复再生学组副组长,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委兼首任头颈外科学组组长、中国抗癌协会头颈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医师学会显微外科医师分会常委整形颌面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上海市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头颈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牙医师学院院士,俄罗斯联邦健康卫生部所属牙科与颌面外科中央研究院荣誉教授,SORG中国区主席。师承我国著名的口腔颌面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邱蔚六教授,曾于-年赴法国留学,以后作为访问学者赴荷兰短期研修,并多次参加德国、美国、英国、法国、希腊、韩国等国家举办的国际会议并作大会发言。师承法国著名的JeanLouisBlanc教授和实施世界首例“换脸”手术的BernardDevauchelle教授。长期从事口腔颌面-头颈部各类肿瘤的根治手术和术后缺损的修复与器官功能性重建。率先在国内成功开展了多项高难度、功能性、开创性的手术如:对侵犯高位颈动脉的头颈部恶性肿瘤实施根治手术,同期行颈动脉重建;血管化腓骨肌(皮)瓣联合CAD/CAM三维塑形钛网支架修复上颌骨大型缺损,使功能性上颌骨重建成为可能;累及颅后凹的恶性肿瘤的联合根治;对血管化腓骨肌(皮)瓣各种平行折叠技术并结合人工关节重建下颌骨缺损,进行了系列研究,提出我们自己修复重建的治疗原则与流程;以及虚拟手术联合术中导航辅助下的颌骨及颅骨等各类骨缺损重建等,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与神经外科联合开展的颅颌面根治及缺损修复手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分别以第一与第二完成人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作为重要成员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医学科技奖一等奖等多个奖项。主编专著3部,主编出版了国内首本头颈部功能外科方面的专著《颌面功能性外科学》,并以《口腔颌面-头颈部功能性重建》再版而获得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奖。参编专著10余部,并承担国家自然基金、省部级课题多项。在国内外杂志上共发表论文余篇,其中SCI收录50余篇。
陈万涛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研究员、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市口腔医学研究所所长、医院口腔肿瘤实验室主任、GCP机构副主任、口腔颌面外科学系及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副主任,上海市口腔医学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等职务。是第1-2届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生物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转化医学产业分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口腔基础医学专委会主委和上海市健康科技协会-基因健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头颈/胸肿瘤科客座教授。先后获得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上海领军人才和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等人才计划。长期从事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分子发病机制、分子分型、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基础和临床研究。是国家重点专项(口腔癌分子分型和精准预防诊治标志物的研究YFC)项目首席,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大研究计划(培育)等国家级课题9项;负责国际合作、上海市重大(点)、上海市公共服务平台等课题9项。在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分子分型和靶向药物研究等领域,已取得多项原创性研究成果,负责研发靶向降解EZH2癌蛋白的1.1类抗癌新药。在EMBOJ,GenomeBiology等杂志发表论文60多篇,主编著作和教材4部(英文1部),以第一完成人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5项。
郭伟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年以高级访问学者赴美国密歇根大学研修。主要从事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的临床与基础研究逾30年。尤其对口腔癌、黑色素瘤的靶向综合序列治疗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诊治晚期口腔颌面-头颈肿瘤患者余例。先后二次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曙光计划”资助。现任中华口腔颌面外科专委会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内科学组组长,CSCO执行委员及恶性黑色素瘤专家委员会委员。ASCO委员,NCCN中国版《头颈肿瘤临床实践指南》编委,上海市抗癌协会头颈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口腔医学杂志》等8本专业杂志编委及常务编委。年荣获上海市发明金奖。年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年荣获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培养已毕业硕士8名,博士14名,先后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余篇,其中SCI收录30篇。主编专著4部。
杨雯君
上海交通大学医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九三学社上海市青委会委员、上海交大医学院九院支社副主委。现任全国唾液腺疾病学组委员、上海头颈肿瘤及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委会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吞咽康复专委会常委,中国抗癌协会头颈外科分会委员,国际内固定协会(AO)讲师团亚太区讲师,《中国修复重建外科》《中国口腔颌面外科》《上海口腔医学》等杂志编委及审稿人,亚洲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协会(AAOMS)及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协会(IAOMS)会员。擅长腮腺肿瘤精细手术、美容切口治疗口腔及颌面颈部小肿瘤,颌骨囊肿保留牙齿手术、面神经缺损移植修复、晚期口腔癌及头颈肿瘤救治手术及同期应用显微外科技术移植各种皮瓣、骨瓣、肌瓣以最大限度保存及恢复患者的外形和功能。主攻方向为“唾液腺肿瘤及外周性面瘫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18篇被著名统计索引SCI和EI收录。负责或参与国家自然基金4项,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1项,省级课题8项。曾获高露洁教学奖及上海市科技进步奖。
何悦
上海交通大学医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主任医师,科副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的诊治与功能重建、放射性颌骨坏死的临床及基础研究。目前担任国际牙医师学院院士、亚洲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协会执委、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委会常委及学术秘书、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协会FellowinActive、国际颅颌面外科协会委员、国际口腔癌协会fellow、S.O.R.G协会Fellow、中国康复医学会再植和再造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显微外科分会整形颌面专委会委员、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编委等社会兼职。曾获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医师曙光奖、上海市卫计委“银蛇奖”二等奖、上海市教委曙光学者、上海市科委启明星、上海交通大学晨星学者等奖励及人才计划。研究成果获中国抗癌协会科技三等奖、上海市抗癌协会科技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主持国家自然基金课题4项、市局级课题10余项;在国内外杂志期刊上发表论文余篇,第一和通讯作者SCI收录54篇;主编著作2册,副主编著作1册,参编著作8册;主持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2项。
钟来平
上海交通大学医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主任医师,教师,博导。上海市头颈肿瘤临床诊治和转化医学中心秘书长。EuropeanCooperationinScienceandTechnology(e-COST)-EuropeannetworkinHeadandNeckclinicaltrials(欧洲头颈临床试验合作网络)secondproposer。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协会会员,亚洲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协会会员,美国临床肿瘤协会会员,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肿瘤学组成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头颈肿瘤专委会常委,中国生物工程学会转化医学分会委员,中国医促会肿瘤整形外科与功能性外科分会委员,上海市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头颈肿瘤专委会委员,上海市口腔医学会口腔基础医学专委会委员。6本英文杂志编委,16本英文杂志审稿专家。主要从事口腔颌面头颈部肿瘤临床与基础研究,重点围绕肿瘤发病机制和生物标志物指导的个体化治疗。擅长口腔颌面头颈部肿瘤的外科治疗,包括口腔癌的口腔(颅)颌颈联合根治手术和软硬组织瓣的修复重建手术;遵循循证医学原则,设计并实施前瞻性临床研究项目。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JournalofClinicalOncology、AnnalsofOncology、MolecularCancerTherapeutics、CancerLetters、JournalofExperimentalClinicalCancerResearch、OralOncology等杂志上发表SCI论文57篇,其中通讯作者30篇,第一作者27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26.3。以第一负责人承担课题25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上海市科委项目4项,上海市教委项目3项。以第一完成人获教育部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曾获上海青年科技英才,上海市杰出青年岗位能手,上海市卫生系统“银蛇奖”,上海市卫计委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科委科技启明星,上海市教委曙光学者等称号。
徐骎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主要领域为口腔颌面部良、恶性肿瘤的发病机制及新型诊治方法。目前担任中华口腔生物专委会常委、上海口腔颌面头颈肿瘤专委会常委、上海口腔基础专委会常委,上海市口腔医学重点实验室秘书。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5项。先后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口腔颌面部癌诊断和治疗分子靶点的确定和应用”(年,第二完成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年,第二完成人);中华口腔医学会科技奖三等奖(年,第三完成人);上海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年,第五完成人)。指导研究生获得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年,学位论文)。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2篇,最高影响因子9.1。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项。
孙树洋
上海交通大学医医院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上海高峰学科引进优秀人才。专注于(1)建立和鉴定具有中国人种特征性致病因素及发病特点的恶性肿瘤PDX-PDOX-PDC模型及相关免疫模型,并整合临床及多组学数据搭建模型数据标准化集成和深度挖掘体系,目前已搭建了完备的粘膜黑色素瘤及头颈鳞癌模型研究队列;(2)利用数据注解PDC细胞模型进行潜在的靶标筛选,开展“老药新用”和基于靶点的药物高通量/高内涵/虚拟筛选;基于PDX模型队列“临床替代性试验”的耐药机制研究及药物预测标记物鉴定;根据头颈肿瘤分子病理特征和转移途径,借助个性化研究模型进行肿瘤内部异质性、克隆进化及药物反应性机制研究;(3)设计开展实时跟踪模型队列的同期临床试验和依靠精准匹配用药原则及分子病理指导的创新型临床试验。自年以来,聚焦头颈肿瘤异质性研究模型,第一作者或(共同)通讯作者在CancerResearch、Theranostics、IJC、JBC、BiochemicalPhamacology、AdvancedMaterials等杂志发表文章,第一作者约稿在FrontierofMedicine上介绍利用PDX模型指导临床试验的述评文章。自年以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以首席科学家身份获得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这是首次从国家层面系统性搭建中国人群恶性肿瘤异质性研究模型平台
应聘要求:1.在国内外获得博士学位不超过三年,品学兼优,身体健康,年龄在35周岁以下的非在职人员;
2.了解本学科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扎实的相关专业基础理论和科学研究背景;
3、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
4.具有良好的英文阅读与听说能力、在读博期间工作成绩突出。
基础科研型博士后:
1.研究方向与导师一致或有相关交叉,以基础研究为主;
2.发表SCI论文1篇及以上,累计影响因子≥5分。
临床科研型博士后:
1.研究方向与导师一致或有相关交叉,以临床研究为主;
2.发表SCI论文1篇及以上,累计影响因子≥3分。
薪资待遇基础科研型博士后:基本生活费+考核奖励:税前27-30万/年;科研启动经费:10万/人;
临床科研型博士后:基本生活费+考核奖励:税前18-20万/年;科研启动经费:5万/人;
特别优秀者经评估可入选“交大医学院博士后激励计划”,待考核后年薪可达35万/年(税前)。
1.对博士后人员在站期间所申请到的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医院按照1:1的标准予以匹配;
2.博士后期间医院规定给予奖励;
3.经过考核和专家评议对出站后特别优秀的博士后可留院工作,并予以聘任相应的专技职务;
4.其他支持:提供各类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根据上海市相关规定办理落户;医院资源,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
应聘入口:所需材料:1.本人学习和工作简历,包括主要工作业绩,以及联系方式;2.应聘岗位(注明报考导师姓名、博士后申报类型、及拟开展的研究计划);3.博士学位证书(复印件);4.发表论文(注明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承担课题等研究成果证明;5.本人认为有必要提供的其它相关材料。
报名时间及联系人:报名截止时间:年10月31日
联系人:黄老师、冯老师
联系-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