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
常用名
拔牙
科室分类
口腔科
麻醉方式
全身麻醉/局部麻醉
疼痛感
轻微疼痛
治疗周期
单次
参考价格
~元
01
拔牙
拔牙是使牙齿脱离牙槽窝的一种手术,是口腔科最基本的小手术。拔牙术有可能造成局部组织不同的损伤,如出血、肿胀、疼痛等反应,严重者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全身反应,如体温升高、脉搏加快、血压波动等。
02
这些人,不建议做此手术
1、急性炎症期拔牙,可能引起感染扩散,导致严重的全身并发症甚至败血症的发生。
2、恶性肿瘤范围内的邻近牙,一般为拔除禁忌,应在切除肿瘤的同时予以拔除。如果单独拔牙,易使肿瘤扩散,并导致伤口不愈合。
3、在放射治疗后,对治疗区中的患牙拔除应持慎重态度,因放疗可能引起放射性骨坏死。一般在放疗后3~5年内应禁忌拔牙,必须进行拔牙时,术前、术后均应给予大剂量抗生素以控制感染。
4、近期频繁发生心绞痛或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未超过半年者,手术时有发生心肌梗死或再次心肌梗死的可能,应缓期拔牙。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Q波或ST段弓背抬高时,提示患者已出现心肌梗死症状,应禁忌拔牙。
5、近期才开始发生或不稳定的心绞痛患者,应禁忌拔牙。
6、心功衰竭、心功Ⅳ级或临床表现有端坐呼吸、紫绀、颈静脉怒张、下肢浮肿症状时,应禁忌拔牙。
7、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尤其是快慢综合征类型,心脏冲动易出现较长间歇(超过2s),有猝死危险的患者,应禁忌拔牙。
8、预激综合征出现房扑、房颤的患者,有猝死危险,应禁忌拔牙。
9、心脏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即收缩压超过24kPa(mmHg),舒张压超过14.7kPa(mmHg)的患者,应经治疗降压后再行拔牙术。
10、血液系统疾病中较常见的有贫血、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瘢、血友病等。轻度或慢性血液病患者经过治疗后一般可以拔牙,严重血液病或急性血液病患者应禁忌拔牙。
11、未受控制的糖尿病患者拔牙时,术中可能发生酮症酸中毒和高渗性昏迷,术后因患者蛋白质缺乏使其机体抗体产生减少及白细胞吞噬作用下降,易发生感染,而且术后组织愈合缓慢甚至长期不愈。
12、甲亢患者拔牙时可能出现甲状腺危象。一旦出现甲状腺危象将伴脉搏增快,体温升高,剧烈呕吐,烦躁不安,严重者出现昏迷。
13、肝炎、肝硬化患者拔牙时,应谨慎对待。对急性肝炎期及慢性肝炎活动期,患者绝对禁忌拔牙。
14、慢性肾炎患者在拔牙后,可能出现慢性肾炎急性发作。
15、由于肾移植患者机体免疫力降低,易合并感染,故拔牙时应慎重。
16、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患者拔牙可能引起肾上腺危象。
17、艾滋病患者免疫力低下,拔牙后易于感染,因此禁忌拔牙。
18、妊娠期间一般不应拔牙。
19、妇女在月经期间,凝血功能较差,此时拔牙有可能发生代偿性出血。
03
这些人可以去尝试
1、牙体病,由龋病造成的牙体广泛缺损、残根、残冠,不能再经牙髓治疗修复牙冠缺损者,是牙拔除的主要原因。
2、牙周病,晚期牙周病常导致牙槽骨明显吸收、牙明显松动、周期性肿痛,此时应予以拔牙。
3、根尖病,根尖周围病变广泛或牙已明显松动而无法用牙髓治疗或手术治愈者应予以拔除。
4、阻生牙,对于不可能正常萌出,自身龋坏或导致邻牙龋坏或吸收,或经常诱发冠周炎症,或压迫神经出现疼痛的阻生牙,应予以拔除。
5、错位牙,影响美观或妨碍功能,导致口腔疾患,且不可能通过正畸治疗矫正的错位牙应予以拔除。
6、多生牙,多生牙常见于上中切牙之间或上切牙舌侧,牙冠常过小且畸形,需要拔除。
7、乳牙,萌出期过后的滞留乳牙有碍于下方恒牙萌出者,应予以及时拔除。
8、病灶牙,局部疾患(间隙感染、骨髓炎、颌骨囊肿等)所致的病灶牙,或疑为某些全身疾患(风湿病、肾炎、眼病等)所致的病灶牙,应予以拔除。
9、外伤,外伤导致根折或冠根斜折而不能用桩冠修复者,应予以拔除。
04
手术风险,爱美需谨慎
1、术中昏厥
拔牙引起的昏厥是一种暂时性“脑贫血”的症状,系神经反射性的改变,或因患者不安、恐惧、紧张等精神因素而引起。尤其在疼痛或空腹、疲劳时更易发生。昏厥的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无力、眩晕、眼发黑、心慌、脉搏弱,先快后慢、血压轻度下降等,如不及时处理,可导致意识丧失、四肢松软、甚至痉挛、大小便失禁。
2、邻牙、对颌牙损伤
拔除阻生牙及异位牙时,由于牙齿拥挤或位置异常,在挺动、钳拔或凿劈时均可能造成邻牙不同程度的损伤,如松动、脱臼、根折或者充填物脱落等。用牙钳拔除用力过猛,也可能冲撞损伤对颌牙。然而,只要细心注意,上述情况是可以防止的。
3、恒牙损伤
乳恒牙交替时期,由于乳牙牙根吸收不完全,恒牙牙冠顶嵌入乳牙牙根下,或因恒牙初萌,牙冠部分显露形似乳牙残根,尤其是恒牙釉质发育不良者,容易造成误伤。
4、周围软组织损伤
拔牙时因患牙牙龈分离不充分,可使牙龈撕裂,牙挺滑脱可刺伤口腔某些部位的软组织,严重者可因刺破腭咽深部大血管而造成致命的大出血。
5、颞颌关节脱臼
长时间大张口或强力按压下颌,或者患者有习惯性颞颌关节脱位病史者,均可引起一侧或双侧颞颌关节脱臼,应及时复位。
6、上颌窦穿孔
上颌前磨牙及磨牙的牙根与上颌窦下壁接近,牙根与窦壁之间或隔以较薄的骨质,或无骨质而仅覆以黏膜。因此上述牙拔除,在处理牙槽窝或取断根时,可能造成上颌窦穿通或牙根被推入窦腔。上颌窦穿孔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鼓气时空气即由腔通过窦腔经鼻腔冲出,或在捏鼻时空气可由鼻腔进入窦腔,并由患牙牙槽窝瘘口冲出,患侧鼻腔常有出血。
7、下颌管损伤
下颌磨牙主要是智齿,尤其是低位阻生者,牙根尖接近下颌管,甚至局部缺少骨质,在取断根或搔刮时容易损伤此管,或将断根推入管内,使下牙槽神经受压或血管损伤。
8、骨损伤
拔牙造成骨损伤主要多发生于骨质较薄的上下前牙唇侧牙槽,上颌智齿远中牙槽骨及下颌智齿的舌侧骨板,因为这些部位骨质薄或疏松,施以较大外力,可发生骨折或部分骨折。但是,如在拔牙区附近有较大的颌骨囊肿及肿瘤或有全身性骨疾患时也有发生骨折的可能。下颌智齿低位骨内埋藏者,采用凿骨或劈冠法拔除时,由于该处因智齿埋伏而使下颌角部极为薄弱,受力后容易骨折。
9、牙根陷入颌周软组织间隙
拔除下颌阻生智齿,可因舌侧骨板菲薄,强力推压,使断根或整个患牙推入翼颌间隙或咽旁前间隙。
10、误入食道或气管
患牙拔出后如落在舌根部,可吞入食道或吸入气管。食道吞入无严重后果,无须特殊处理,吸入气管将引起频繁的强力呛咳,可能咯出,不能排出者,需在气管镜下取出。
11、拔牙后出血
牙拔除术后15分钟,出血即应停止,当患者在拔牙30分钟后吐出压迫止血的纱布卷时,仍有明显鲜血流出,应诊断为拔牙术后出血。
12、拔牙后感染
常规拔牙后急性感染少见,多为碎牙片、肉芽组织、牙石等异物残留引起的慢性感染。
13、干槽症
表现为拔牙后2~3天后有剧烈疼痛,呈持续性,可向同侧耳颞部放射,一般镇痛药物不能止痛,拔牙窝内空虚或有腐败坏死物质存积,可闻及恶臭味。
14、术后疼痛和肿胀
疼痛和肿胀一般是牙拔除术后一种正常反应,但是过度的疼痛和肿胀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并影响拔牙创愈合,增加感染机会,应视为拔牙术后并发症。
05
手术效果一般能维持多久
维持时间:一般来说,拔牙的效果可以长期维持。
影响因素:拔牙可以缓解牙体病、牙周病、根尖病等造成的多种口腔问题。然而拔牙的效果及维持时间受个人体质、操作水平、术后护理等多种因素影响。
时间变化:拔智齿或异位牙时,可能会对邻牙造成损伤,随着时间的推移,邻牙可能会出现松动。但是患牙拔除的效果一般不会有特殊变化。
06
没有一劳永逸,须得好好护理
1、红肿期(治疗当天~3天)
治疗后会出血,需在创口上咬住纱布或棉球45分钟。其他处理方式包括:在两个小时内,不要吃东西,当天要吃软食,以温冷为宜,可用另一侧咀嚼;拔牙当天不要漱口,不要多吐口水,防止出血或感染;不要因口腔内有血腥味,而反复吮吸、吐掉血凝块,而致创面不愈;拔牙当天尽量少运动,少讲话;忌烟酒和辛辣食物;不用口服常规抗菌素;切忌用手指触摸伤口。
2、适应期(治疗后4天~7天)
拔牙后1周内,口水中有血丝属正常现象,如遇有出血不止,医院检查。处理方法包括:千万不要用未经消毒的纸、棉花、牙粉等塞入拔牙伤口内;不要吸烟、喝酒。
3、效果稳定期(治疗后8天~30天)
牙齿逐渐恢复。处理方法包括:磨牙与多生牙,一般成人拔牙后,需安装假牙。
-END-
本词条来源网络,侵权立删。
编辑:细辛妹
审核:虫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