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认为龋病的发生是由于寄生在牙面上的细菌与口腔内碳水化合物作用,发酵产酸,使牙齿硬组织内的无机物脱矿溶解,而后蛋白溶解酶的分泌,将有机物分解,最终使牙体组织崩溃,形成缺损的为以下哪种学说
A、蛋白溶解学说
B、蛋白溶解-螯合学说
C、龋病病因的四联因素理论
D、广义龋病生态学假说
E、化学细菌学说
E
化学细菌学说:由Miller于年在酸脱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此学说认为龋病的发生是由于寄生在牙面上的细菌与口腔内碳水化合物作用,发酵产酸,使牙齿硬组织内的无机物脱矿溶解,而后蛋白溶解酶的分泌,将有机物分解,最终使牙体组织崩溃,形成缺损。
62、根据牙面解剖形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Ⅰ型为窝沟龋,则Ⅱ型为
A、点隙龋
B、隐匿性龋
C、根面龋
D、线性釉质龋
E、平滑面龋
E
根据牙面解剖形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Ⅰ型为窝沟龋;Ⅱ型为平滑面龋。
6、窝沟龋的形态描述正确的是
A、呈菱形
B、底部朝向牙釉质
C、尖端朝向牙本质
D、不会超过釉牙本质界
E、呈三角形
E
有的窝沟龋呈锥形,底部朝向牙本质,尖端朝向釉质表面,而病损可以越过釉牙本质界形成深龋洞。
64、窝沟龋首先病变的部位是
A、窝沟侧壁
B、窝沟基底部
C、平滑面釉质
D、釉牙本质界
E、釉质牙骨质界
A
窝沟发生龋坏时,损害并非从窝沟底部位开始,而是首先在窝沟侧壁产生损害,最后扩散到基底。
65、点隙窝沟龋好发于
A、乳侧切牙
B、乳磨牙
C、年轻恒磨牙
D、恒侧切牙
E、以上均正确
E
点隙窝沟龋:年轻恒牙多发。磨牙和前磨牙的咬合面、下磨牙的颊面、上磨牙的腭面、上前牙的腭面尤其是上颌侧切牙的舌侧窝,均为点隙、沟裂分布的部位,是龋最好发的部位。
66、以下哪个面是点隙窝沟龋的好发部位
A、上颌中切牙的唇面
B、上颌侧切牙的邻面
C、上颌侧切牙的舌窝
D、下颌中切牙的舌面
E、下颌侧切牙的唇面
C
上颌侧切牙的舌侧窝,为点隙、构裂沟裂分布的部位,是龋最好发的部位,
67、对于能够去净龋腐的急性龋,且牙髓状况正常的急性深龋洞,其最佳治疗方法为
A、安抚
B、垫底充填
C、间接盖髓术
D、直接盖髓术
E、根管治疗术
B
对于软龋能够去净且牙髓状况正常的急性深龋洞,其最佳的治疗方案为垫底充填。
68、中龋达到牙本质浅层,即龋洞已经形成,但是在主观症状不明显,龋洞所在牙面不承受咬合力情况下,可以使用下列哪项材料
A、银汞合金充填体
B、玻璃离子体
C、磷酸锌糊剂
D、氢氧化钙糊剂
E、氧化锌丁香油酚糊剂
B
玻璃离子体的适应症包括:根面龋的修复、后牙邻面单面洞等不承担咀嚼压力的窝洞,不考虑美观因素的Ⅲ类洞、Ⅴ类洞和乳牙的各类洞的修复。
69、中龋龋洞在治疗时,垫底材料一般为氢氧化钙糊剂,此种材料主要的作用
A、刺激生成修复性牙本质
B、酸蚀牙体组织
C、强度高
D、粘结力强
E、可做充填材料
A
氢氧化钙制剂为钙剂,为强碱性,可以抑菌消炎促使修复性牙本质生成。
70、中龋在治疗时垫底或者不垫底的依据是
A、龋洞的深浅
B、龋损的大小
C、患牙的反应
D、牙髓活力的有无
E、中龋发生的部位
C
中龋的治疗时,若患牙主观感受明显,则不能直接充填,需要进行垫底操作,若在去腐的过程中无明显主观刺激感受,则可以直接充填。
71、中龋是龋坏已经达到了牙本质的浅层,故在治疗时应该以什么方式为主
A、药物治疗
B、再矿化治疗
C、窝沟封闭
D、充填治疗
E、预防性树脂充填术
D
中龋已经形成了明显的龋洞,所以对于中龋的治疗以充填为主进行即可。
72、使用以下药物处理浅龋病损时,能够引起牙齿变色的药物是
A、75%氟化钠甘油糊剂
B、8%氟化亚锡溶液
C、1.5%含氟凝胶
D、10%硝酸银
E、再矿化液
D
硝酸银溶液处理浅龋病损时,可生成黑色沉淀物质使牙齿变黑。
7、对于窝沟浅龋,是由窝沟封闭技术衍生而来的预防方法是
A、非创伤性修复术
B、预防性树脂充填
C、“三明治技术”
D、银汞充填术
E、根管治疗术
B
预防性树脂充填术时窝沟龋的有效防止方法。预防性树脂充填术时窝沟封闭技术衍生而成的,该治疗技术采用窝沟封闭剂。
74、再矿化疗法适合于下列哪种龋损的治疗
A、形成碟形的中龋
B、龋损达到牙本质浅层
C、牙釉质早期脱矿
D、牙本质龋
E、牙颈部中龋
C
再矿化治疗:是采用人工方法是脱矿的釉质或牙骨质再次矿化。
75、对于恒牙釉质浅龋(未形成龋洞)可以使用的保守治疗术是
A、药物治疗
B、银汞充填
C、根管治疗
D、牙髓治疗
E、塑化治疗
A
药物治疗的适应症为恒牙釉质早期龋,尚未形成龋洞者,特别是位于易清洁的平滑面,如颊、舌面龋。
76、X线片上可发现由牙表面至牙本质浅层的透射影
A、浅龋
B、中龋
C、深龋
D、静止龋
E、猛性龋
B
中龋的临床检查时已有明显的龋洞,X线片上可发现由牙表面至牙本质浅层的透射影。
77、氟牙症与浅龋在病史方面比较明显的区别是
A、病损对称性分布
B、病损的好发部位
C、病损的遗传特征
D、有高氟地区生活史
E、病损部位的软硬
D
关于病史方面,氟牙症有明显的生长发育期在高氟地区的生活史,而浅龋则没有此方面的病史。
78、浅龋与釉质钙化不全相比较,在探诊方面明显的区别是
A、病损部位的软硬
B、病损部位的颜色
C、病损的好发部位
D、病损的对称性出现
E、病损的遗传特性
A
浅龋探诊质软,而釉质钙化不全探诊质硬。
79、左上尖牙(牙合)面窝沟的龋损,黑色沉着区下方为龋白斑,可以诊断为
A、窝沟浅龋
B、窝沟中龋
C、窝沟深龋
D、牙本质敏感
E、牙髓炎
A
窝沟浅龋可表现为龋损部位色泽变黑,看进一步仔细观察可发现黑色沉着区下方为龋白斑,呈白垩色改变。
80、被称为牙本质浅龋的是
A、浅龋
B、中龋
C、深龋
D、平滑面龋
E、猛性龋
B
中龋:龋损的前沿位于牙本质的浅层,又称为牙本质浅龋。
81、浅龋位于牙冠部时,一般为
A、牙釉质龋
B、牙骨质龋
C、牙本质龋
D、牙髓炎
E、牙本质敏感
A
浅龋位于牙冠部时,一般均为釉质龋或者早期釉质龋。但若发生于牙颈部,则是牙骨质龋和(或)牙本质龋,亦有一开始就是牙本质龋者。
82、多见于儿童或青年人,病变进展较快,病变组织颜色较浅,呈浅棕色,质地较软且湿润,很容易用挖匙挖除的龋坏称为
A、平滑面龋
B、窝沟龋
C、邻面龋
D、慢性龋
E、急性龋
E
急性龋:又称湿性龋,多见于儿童或青年人,病变进展较快,病变组织颜色较浅,呈浅棕色,质地较软且湿润,很容易用挖匙挖除。
8、我国唐代《新修本草》中记录银膏补牙,是为了治疗
A、根尖周炎
B、牙周病
C、颌骨囊肿
D、龋病
E、牙体磨耗
D
我国古代医学中不仅对龋病有早有认识,而且有丰富的治疗经验。我国唐代《新修本草》一书中有采用银膏补牙的记录,所治疗的疾病为龋齿。
84、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作用下,牙体硬组织发生的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
A、龋病
B、牙周病
C、根尖周炎
D、颌骨囊肿
E、牙体磨耗
A
龋病是在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作用下,牙体硬组织发生的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
85、龋病的定义是
A、牙齿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其组织发生的一种慢性进行性破坏性疾病
B、多种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牙齿硬组织发生急性严重性破坏的一种病变
C、在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影响下,牙齿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
D、在多种内在因素的影响下,牙齿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
E、在细菌影响下,牙齿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
C
龋病是在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作用下,牙体硬组织发生的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
86、以下哪一项是影响龋病发生的因素
A、细菌微生物
B、牙齿拥挤
C、食物
D、时间因素
E、以上因素都包括
E
影响龋病发生的因素包括:牙菌斑、食物、宿主、时间。
87、致龋性最强的糖类是
A、果糖
B、蔗糖
C、葡萄糖
D、麦芽糖
E、乳糖
B
各种糖类的产酸能力与其致龋性呈正相关,排列顺序为:蔗糖、葡萄糖、麦芽糖、乳糖、果糖、山梨糖、木糖醇。
88、获得性膜是指
A、牙萌出时牙面上胚胎来源的有机物
B、牙面上积累的食物残渣沉积物
C、吸附至牙面的唾液蛋白或糖蛋白
D、均匀分布于牙面上的微生物层
E、在菌斑作用下由菌斑微生物所分泌的蛋白膜
C
获得性膜是唾液的糖蛋白及其他一些成分选择性黏附在牙表面形成的无细胞、均质状的生物膜。
89、邻面浅龋的最常使用的常规诊断方法是
A、X线片检查
B、探诊检查
C、菌斑染色
D、荧光显示法
E、冷热诊
A
浅龋一般可用探针在探诊时发现,或在拍X线片时发现。最常使用的常规诊断方法是做X线检查,有利于发现隐匿部位的龋损。此题考察本科教材的原文内容。
90、冠部浅龋的龋坏程度仅限于
A、牙釉质内
B、釉牙本质内
C、釉质或根面牙骨质层内
D、牙本质内
E、牙骨质或牙本质内
A
浅龋的龋损在釉质或根面牙骨质层内。题目要求选择冠部(釉质覆盖部分)浅龋,所以冠部浅龋局限于牙釉质。
恭喜您做完以上题目,全做对了吗?马上点击“阅读原文”,查对以往更多习题!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