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本学期中班、大班幼儿常规体检评估,发现幼儿龋齿发生率占55%,幼儿牙齿保健刻不容缓。为此,我园各班在积极开展爱牙护牙主题教育、普及相关健康知识的同时,呼吁家长们务必要注意幼儿的牙齿保健,坚持培养幼儿良好的爱牙习惯,让孩子拥有健康的牙齿。在此,我们特增设本期牙齿保健专题宣传知识,希望对家长们有所帮助。
每个人在一生中都有两副牙齿,即乳牙和恒牙。一般情况下,婴儿到6个月左右就开始长乳牙了,2岁半左右全部长出,上下颌左右侧各5颗,共20颗。乳牙从6岁左右起陆续发生生理性脱落,到12岁前后全部为恒牙所代替。牙齿的出牙时间受很多因素影响。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出牙时间较过去有所提前,另外,遗传环境因素也会影响到出牙的时间。
世界卫生组织将口腔健康列为人体健康的标准之一。牙齿直接影响食物消化吸收,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可是,在很多家长的心中都会有这样的错误想法,不管孩子小时候牙齿多么不好,长大后都会替换出好牙的。在这里,儿童牙科的专家告诉您,这是一种极端错误的想法。学龄前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时期,健康的牙齿有利于其咀嚼、营养的摄取、学习发音、引导恒牙正常萌出、防止牙齿排列不齐等等。而牙齿损坏则会容易引起头痛、发烧、淋巴发炎等疾病,影响儿童的发育成长,因此保护牙齿应该从儿童时期就开始。
家长朋友一定会问,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家里的条件也好了,可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儿童患龋齿呢?这要从龋齿的病因说起。龋齿就是人们常说的“蛀牙”、“虫牙”,龋齿是一种多发病、常见病。可发生于任何种族、年龄和性别。它是一种牙齿硬组织的感染性疾病。龋齿的发生主要是由于细菌(菌斑)、食物(糖或碳水化合物)和牙齿本身的结构三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即精制的食物或(和)蔗糖进入口腔后,残留的食物残渣经细菌的作用产生酸,产生的酸性物质作用于牙齿,即可使牙齿硬组织被酸腐蚀,长期作用造成牙齿硬组织的崩解和缺损,形成龋齿。
其中,乳牙更易患龋,有以下因素:
乳牙的釉质、牙本质均较薄,钙化度低,抗酸力较弱;
乳牙的结构也使得食物残渣容易滞留;
儿童的饮食多为软性食物,粘稠、含糖多,易于发酵产酸形成龋齿;
儿童的睡眠时间长,口腔处于静止状态,唾液分泌减少,不容易自洁;
幼儿不能很好地刷牙,食物、软垢易停留在牙面,细菌容易生长。
也许您持有这样的观点:乳牙迟早是要替换的,因此乳牙龋齿可以不需要治疗。这种观点是非常错误的。乳牙龋齿不仅会造成患儿痛苦,还会对恒牙、口腔中其它组织以及全身都会造成不良影响。
乳牙龋齿可发展为牙髓炎、根尖炎,患儿在承受疼痛折磨的同时,由于感染会影响乳牙下方的恒牙胚,会导致恒牙釉质发育不全,甚至无法发育,导致牙源性囊肿。
乳牙龋坏严重导致乳牙早失,恒牙受影响萌出过早或过迟,常发生排列紊乱和位置不足,导致颌关系紊乱及恒牙错合。
乳牙龋齿使得患儿不敢用患侧咀嚼,久之,养成偏侧咀嚼习惯,颌骨发育不对称形成歪脸。
就对全身的影响来看,由于乳牙龋齿导致咀嚼功能降低,影响儿童的营养摄入,营养失调直接影响儿童全身的生长发育,机体的抵抗力也相应下降。导致急性炎症时,由于儿童乳牙龋齿发展很快,如不及时治疗,会引起急性蜂窝织炎,甚至败血症的发生。即使是慢性炎症也可能引起病灶感染,感染向全身扩散,导致肾炎、风湿热、过敏性紫癜、蛛网膜炎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另外幼儿期是儿童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乳牙的龋坏或早失会影响儿童正确发音,前牙大面积龋坏还会影响美观,这些都会对儿童造成心理上的影响。
因此绝不能忽视乳牙龋病,以免给儿童局部及全身都带来不良影响。
1、刷牙:刷牙是预防牙病最行之有效、方便易行的方法。要养成儿童坚持早晚有效的刷牙、饭后漱口,正确使用保健牙刷和使用含氟牙膏,有效的清除牙菌斑和食物残屑的堆积。
①刷牙顺序是先刷外面,再刷咬颌面,最后刷里面。
②先左后右,先上后下,先外后里,按着顺序里里外外刷干净。
③每个部位要重复刷8~10次,全口牙刷干净需3分钟。
2、良好的饮食习惯:少吃糖及精细的粘性食物,多吃蔬菜、瓜果等粗纤维食物。教育孩子不偏食,不单侧咀嚼,不咬手指与铅笔。增强咀嚼功能,有利于牙颔系统的正常发育,减少牙病。
3、窝沟封闭:在“六龄牙”萌出半年以后约7岁左右、医院做窝沟封闭,人为的封闭“六龄牙”牙合面的小窝和沟裂使牙菌斑和食物残屑在牙合面没有隐藏的部位,达到防龋目的。
4、使用“氟”:氟可以增强牙齿硬组织的结构,使牙齿不容易受酸性物质的侵袭,同时氟还可以抑制致龋菌的生长和繁殖。目前使用最多最方便的医院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其它氟制剂,如“氟保护剂”等。
5、医院做口腔健康检查,一般每半年一次,力求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口腔健康是全身健康和幸福的基础,让我们,关爱宝宝健康从牙齿开始,关爱儿童牙齿健康,让孩子,尽享童年欢乐时光!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