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骨囊肿是口腔颌面外科的常见疾病,如何更好地处理囊腔及其表面骨壁,利于囊腔内骨组织的成骨修复,值得口腔颌面外科医生探讨。
颌骨囊肿90%以上为牙源性囊肿,其中根端囊肿、含牙囊肿、牙源性角化囊肿最为常见。多为良性病变,影像学上具有骨白线连续,均匀一致的特点。
本病例为年轻女性,刚刚大学毕业,因下前牙肿痛不适求诊,既往数年前下前牙外伤史,未予诊疗。曲面全景片检查发现以下前牙牙根端为中心的椭圆形密度减低区,周缘有细而致密的白线包绕,考虑符合根端囊肿表现。
(曲面全景片显示33至43根尖区可见低密度减低影像)
(术前CBCT显示下颌骨正中区域密度减低区,囊腔唇侧骨壁小部分缺损,大部分完整,但较为菲薄。)
术前口内检查口腔卫生可,下前牙未见明显龋坏,无变色,无明显松动,未见明显移位,下切牙叩诊不适,牙髓活力测试32至42没有活力,33和43活力正常。下前牙根尖部表面粘膜正常,未见明显溃烂,瘘口,未触及明显膨隆。
首先口腔内科进行全口龈上超声波洁治,32至42给予根管治疗。33,43活髓牙暂不行根管治疗,有待于术后随访观察,根据具体情况决定进一步处置方法。
口内治疗后患者口服消炎药物以及止痛药物,手术适应症明确,同意门诊局部麻醉下进行颌骨囊肿刮除术+引导骨组织再生术,根据术前影像学检查设计牙槽粘膜切口以及骨盖技术。
33至43膜龈联合下2mm,类弧形粘膜切口,骨膜下翻起全厚粘骨膜瓣,暴露下颌骨正中的病变区。
术中所见如术前阅片,术中见局部骨壁尚完整,部分区域骨壁菲薄,可透示囊肿颜色。
病变区骨壁设计长方形开窗口,使用超声骨刀进行截骨。
轻柔取下开窗口骨壁,保存在生理盐水中。
囊肿刮治术仍是治疗的金标准,骨腔的处理包括自行愈合、同期植骨或延期植骨等。骨腔愈合需要充足的血供,髓腔内血液中含有干细胞和因子,优于外周血。邻近骨和骨膜的骨原细胞增殖而形成编织骨。
本病例采取同期植骨的方式进行修复,采用具有良好骨引导和骨诱导的同种异体骨移植材料。
然后原位复位原先开窗取下的骨壁,形成骨盖,封闭局部骨缺损间隙,起到屏障膜的作用,利于成骨细胞的成骨修复,隔绝非成骨细胞的浸入。
骨盖表面覆盖胶原膜,双重保护,5-0可吸收线严密缝合粘膜,术后常规消炎补液治疗。
术后复查的全面全景以及CBCT。
第二个病例为中学生,因矫正求诊,检查发现下颌骨囊肿。
手术顺利,术后常规消炎补液治疗,术后半年复查全景,骨愈合情况如图所示。
病例中采用的骨盖技术,经查文献,发现年有一篇类似的病例报告。
术后8个月复查的影像,提示骨愈合良好。
日复一日重复的工作,常规的手术,曾经的你,感觉索然无趣!
年复一年类似的经历,依旧繁忙的临床,曾经的你,找不到方向!
是什么,限制你思考的动力?
颌骨囊肿
临床常见的小手术
但是
切口设计,翻瓣层次,骨壁保存,囊腔处理,缝合等等
都有它的大讲究
如果各位有不同的见解,欢迎留言探讨或者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