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13岁
主诉:发现上颌前牙区多生牙一周。
现病史:患者一周前于外院就诊,拍摄CBCT发现上颌前牙区一颗埋伏多生牙,建议拔除。先前无不适症状,今来诊要求拔除。
既往史:否认系统病史,否认过敏史。
专科检查:双侧面颊部对称,双侧颞下颌关节无异常,张口度三横指,开口型正常,口内恒牙列,牙列不齐,前牙区牙列拥挤,11、21、12内旋,13外翻,上颌前牙区无压痛,唇腭侧未触及膨隆,双侧唾液腺导管口均未见红肿溢脓,颌面颈部均未触及明显异常淋巴结。
辅助检查:CBCT示:11、21之间上方可见1颗多生牙,倒置,紧邻鼻腭神经管,紧贴21根尖。
诊断:上颌切牙区高位倒置埋伏多生牙
治疗计划:本病例中多生牙唇侧骨板较厚,且该牙距离21根尖较近,唇侧入路有损伤21牙根的风险。该牙距离鼻底较远,采用鼻底入路后,去骨量大,手术创伤大。术者选择腭侧入路,松解鼻腭神经血管束后,超声骨刀去除鼻腭神经血管束远中部分骨质,暴露多生牙。
治疗过程:
手术操作步骤如下:
患者取仰卧位,麻妥后常规术野消毒铺巾。
术区局部消毒,注射肾上腺素生理盐水,于13至23腭侧做龈沟内切口,切开翻瓣。
3.松解并保护鼻腭神经血管束
4.超声骨刀去除部分骨质,暴露多生牙,逐步增隙,挺松,完整取出患牙。
5.清理拔牙窝,去除牙囊组织,生理盐水冲洗术腔,填塞胶原蛋白海绵,严密缝合创口。
6.术后CT:
病例讨论:
1.手术入路分析:
多生牙拔除的入路主要有:唇侧入路、腭侧入路及鼻底入路。本病例中多生牙唇侧骨板较厚,且该牙距离21根尖较近,唇侧入路有损伤21牙根的风险。该牙距离鼻底较远,采用鼻底入路后,去骨量大,手术创伤大。术者选择腭侧入路,松解鼻腭神经血管束后,超声骨刀去除鼻腭神经血管束远中部分骨质,暴露多生牙。
如下图CT所示,患牙位于鼻腭神经血管束内侧,术者行松解鼻腭神经血管束后,用超声骨刀去除部分腭侧远中的骨质,将鼻腭神经血管束向远中进一步游离。因患牙根尖向唇侧弯曲,术者利用超声骨刀去除患牙周围部分骨质,微创牙挺在近远中向增隙,使其旋转脱位。
2.鼻腭神经的存在,影响腭侧黏骨膜瓣的翻开,术野暴露不充分,进而影响手术过程。所以在上颌前牙区埋伏多生牙拔除术中受到鼻腭神经的影响时,有时会切断鼻腭神经。这是因为:(1)鼻腭神经支配范围有限,切断后对患者影响不大;(2)鼻腭神经出切牙管后即成为神经末梢,神经末梢切断后有望再生,大部分功能可再恢复。
目前,多数人主张应根据埋伏牙位置的高低合理设计手术切口,尽量避免切断鼻腭神经。如果埋伏多生牙位置较高,整体或大部分位于上颌前牙根尖以上,可以设计“类M形切口”,有效避开鼻腭神经束再切开翻瓣;如果埋伏多生牙位置较低,整体或大部分位于上颌前牙根尖以下,手术无法避开鼻腭神经束,则可采用腭侧龈缘切口,在翻开腭侧黏骨膜瓣的同时,将鼻腭神经束游离。翻瓣后,最好选用超声骨刀开窗去骨,超声骨刀具有切骨不切软组织的独特优势,可以有效防止鼻腭神经损伤。
3.腭侧切口设计:(1)龈沟内切口:腭侧龈沟内做切口优点:翻瓣面积大,术者视野清晰,容易操作缺点:为充分暴露,近远中向需切开的距离较长,同时有损伤牙周和龈乳头退缩风险。类M切口:(2)龈下2mm切口:龈缘下2mm做切口,保留牙龈乳头优点:翻瓣面积相对小,术者容易翻瓣、缝合
缺点:若切除位置距离龈缘远,或未垂直骨面切开,腭粘膜会阻挡手术视野。
(3)腭中缝切口:保留切牙乳头,在腭皱襞区做翻书式切口优点:视野清晰,避让并保留了切牙乳头,翻瓣面积小,减小创伤
缺点:需定位准确,不易延长,多用于硬腭水平部的多生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