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牙菌斑:牙菌斑是牙面菌斑的总称,依其所在部位可分为龈上菌斑和龈下菌斑。
龈上菌斑是未矿化的细菌性沉积物,牢固地粘附于牙面和修复体表面,由粘性基质和嵌入其中的细菌构成。粘性基质占1/3(成分为:唾液糖蛋白、细菌胞外聚合物)嵌入其中的细菌占2/3)。
2.牙菌斑中除了细胞成分外,还有细胞间基质,基质可呈颗粒状、球状或纤维状,由蛋白质和细胞外的多糖构成,其中一些在细菌附着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3.牙菌斑的形成和发育:牙菌斑形成过程分为三个阶段:①获得性膜形成和初期聚集;②细菌迅速生长繁殖;③菌斑成熟。牙菌斑形成的先驱是获得性膜形成,细菌粘附于获得性膜上形成牙菌斑。
4.细菌致龋能力:①菌斑细菌产酸及耐酸能力;②多糖。
凡有滞留区形成的部位则易造成龋病损害。牙排列不齐、拥挤和牙重叠均有助于龋病的发生。
牙本质龋损在光镜下可看到若干区域,包括:坏死区、细菌侵犯区(感染层)、牙本质脱矿区、高度矿化区即硬化区以及修复性牙本质层。
5.再矿化:牙龋损的形成不是一个简单的持续性脱矿过程,而是脱矿与再矿化的连续性动力学反应。因此在矿化的概念应该包括钙、磷和其他矿物离子沉积于正常或部分脱矿的釉质中或釉质表面的过程。
6.下列因素有利于阻止龋病发展,促进再矿化过程:除去致龋底物,如使用非致龋甜料添加剂如木糖醇取代蔗糖;仔细刷牙,在牙面不形成厚的牙菌斑,仅维持一层保持性薄膜,干扰细菌糖代谢;在牙发育和再矿化期间,结合氟离子,可形成更具抗齲能力的釉质。
7.龋病的治疗目的:是终止病变发展,保护牙髓,回复牙齿的形态和功能,维持与邻近软硬组织的正常生理解剖关系。
8.窝洞预备的原则:①去尽龋坏组织:以龋病病理学角度来看,龋坏组织包括破坏层(又称崩解层)和透入层(又称细菌侵入层)而脱矿层是无细菌侵入的。备洞时,只需去除感染牙本质,即崩解层和透入层,而不必将脱矿层去除;②保护牙髓:a.间断操作使用锐利器械,并用冷水冷却;b.不向髓腔方向加压,特别是备制深窝洞时;c.对牙体组织结构、髓腔解剖形态及增龄变化必须了解清楚,防止意外穿髓;③尽量保留健康牙体组织:a.窝洞做出最小程度的扩展,特别是在颊舌径和牙髓方向;b.窝洞的龈缘只扩展到健康牙体组织,应尽量位于牙龈边缘的(牙合)方;c.尽量不作预防性扩展
9.垫底:单层垫底材料:磷酸锌粘固剂(需先涂封闭剂以隔绝其对牙髓的化学刺激)、聚羧酸锌粘固粉或玻璃离子粘固剂;双层垫底材料:第一层:氧化锌丁香油酚粘固剂或氢氧化钙;第二层:磷酸锌粘固剂。
10.酸蚀作用:釉质酸蚀脱矿层呈3种模式:①釉柱中心脱矿为主;②釉柱周围脱矿为主;③釉柱和釉柱周围都脱矿。
酸蚀时间:不同酸蚀时间不同,酸蚀时间越长,釉质脱矿越深,为了获得良好的粘结效果,釉质要有适当的脱矿深度。通常采用浓度为30%~50%磷酸处理30秒~1分钟较为适宜。
11.玻璃离子水门汀的特点:包括对牙髓刺激性小,与牙齿有很好的化学粘结,热膨胀系数与牙齿相近、封闭性能好,能够释放氟离子,具有矿化,预防继发龋的作用。
12.深龋的治疗方法:安抚治疗:将具有安抚、镇痛、消炎作用的药物封入窝洞,使牙髓充血恢复正常,消除临床症状的治疗方法。
适应症:一些深龋患者,无自发痛,但有明显的激发痛,备洞过程中极其敏感。
13.牙隐裂:发生于上颌磨牙最多,其次是下颌磨牙和上颌前磨牙。
病因:①亚结构的薄弱环节是隐裂牙发生的易感因素;②牙尖斜度越大,所产生的水平分力越大,隐裂发生的机会也越多;③创伤性(牙合)力。
临床表现:表浅的隐裂常无明显症状,较深时则遇冷热刺激敏感,或有咬合不适感。深的隐裂因已达牙本质深层,多有慢性牙髓炎症状,有时也可急性发作,并出现定点性咀嚼剧痛。
14.可复性牙髓炎诊断要点:①对温度刺激一过性敏感,但无自发痛的病史;②可找到能引起牙髓病变的牙体病损或牙周组织损害等病因;③患牙对冷测的反应阈值降低,表现为-过性敏感。
15.急性牙髓炎临床表现:
症状:自发性阵发性疼痛,夜间痛,温度刺激加剧疼痛,疼痛不能自行定位。
诊断要点:典型的疼痛症状,患牙肯定可以找到有引起牙髓病变的牙体损害或其他病因,牙髓温度检测结果可以帮助定位患牙。对患牙的确定是诊断急性牙髓炎的关键。
16.慢性溃疡性牙髓炎:症状:多无自发痛,但患者常诉有当食物嵌入患牙洞内即出现剧烈疼痛。另一典型症状是当冷热刺激激惹患牙时,会产生剧痛。
17.慢性增生性牙髓炎发生条件:①患牙根尖孔粗大,血运丰富;②穿髓孔较大,足以允许炎症牙髓增生呈息肉状并自髓腔突出。
18.逆行性牙髓炎发生条件:逆行性牙髓炎的感染来源于患牙牙周病所致的深牙周袋。袋内的细菌及毒素通过根尖孔或侧、副根管逆行进入牙髓,引起根部牙髓的慢性炎症,也可由局限的慢性牙髓炎急性发作。
19.根尖周病是指发生于根尖周围组织的炎症性疾病,又称尖周病。多为牙髓病的继发病,主要是由根管内的感染通过根尖孔作用于根尖周组织引发的。可将根尖周病的病变过程堪称一个根管内病源刺激物与根尖周组织局部防御系统相抗争的敌我双方作战的战场,孰占上风取决于病源刺激的毒力和集体抵抗力强弱之间的对比和变化。
20.急性根尖周炎:是从根尖部牙周膜出现浆液性炎症到根尖周组织形成化脓性炎症的一系列反应过程,是一个病变程度由轻到重、病变范围由小到大的连续过程。
21.急性化脓性根尖周炎:多是由急性浆液期发展而来,也可由慢性根尖周炎转化而来。
聚集在根尖附近的脓液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排出:①通过骨髓腔突破骨膜、黏膜或皮肤向外排脓(是最常见的典型自然发展过程)
临床上可见到以下四种排脓方式:a.穿通骨壁突破黏膜(最常见);b.穿通骨壁突破皮肤;c.突破上颌窦壁;d.突破鼻底黏膜。
临床表现:表现为三个阶段:根尖脓肿、骨膜下脓肿、黏膜下脓肿。
22.慢性根尖周炎:是指因根管内长期存在感染及病源刺激物而导致的根尖周围组织呈现慢性炎症反应,表现为炎症性肉芽组织形成和牙槽骨的破坏。
病理表现:症状:慢性根尖周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有的患牙可在咀嚼时有不适感。也有因主诉牙龈起脓包而就诊者。
检查:①患牙可查及深龋洞或充填体,以及其他牙体硬组织疾患;②牙冠变色,失去光泽。深洞内探诊无反应,牙髓活力测验无反应;③患牙对叩诊的反应无明显异常或仅有不适感,一般不松动;④有窦型慢性根尖周炎者可查及窦道开口。窦道口大多数位于患牙根尖部的唇、颊侧牙龈表面;⑤根尖周囊肿的大小不定,可由豌豆大到鸡蛋大。小囊肿在牙龈表面多无异常表现,囊肿发展较大时,可见患牙根尖部的牙龈处呈半球状隆起,不红,扪时有乒乓球感,有弹性;⑥X线检查显示出患牙根尖区骨质变化影像。
23.牙髓病和根尖周病治疗原则:①保存活髓(尤其是牙髓病变还在早期阶段的恒牙和根尖孔尚未形成的年轻恒牙;②保存患牙。
24.失活法:操作步骤:①封失活剂前,向患者说明封药的目的和药物作用时间,按患者可能的复诊时间选择失活剂;②清除龋洞内的食物残渣和软化牙本质,在近髓处以锐利挖匙或球转使牙髓暴露。动作轻快,避免造成剧烈疼痛。封失活剂之前,不必彻底清除腐质,可以待牙髓失活后在除去;③隔离唾液,擦干龋洞,置适量失活剂;④用氧化锌丁香油粘固剂封闭窝洞。
25.常用盖髓剂:①氢氧化钙:特点为呈碱性,PH值为9~12,可中和炎症所产生的酸性产物,有利于消除炎症和减轻疼痛。可在形成牙本质桥的过程中作为一种诱导剂,促进硬组织形成,还有一定抗菌作用;②氧化锌丁香油粘固剂;③MTA
26.牙髓切断术:放置盖髓剂:将氢氧化钙等盖髓剂覆盖于牙髓断面上,厚度约1mm,不要将氢氧化钙压入牙髓组织以至治疗失败。然后用氧化锌J香油粘固剂封闭窝洞。
27.根管治疗:对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治疗有两条思路,一是彻底清创,一是无害化。
临床上,对疾病的正确诊断,对患牙根管系统解剖的充分了解,以及对感染髓腔彻底清创和严密的封闭,是取得根管治疗成功的三个要素。
根管治疗的发展变化始终紧紧围绕着“彻底清除感染源”这一思想核心,在它指导下,根管治疗术的操作体系形成了鲜明的技术特点,既具有系列应用成套器械和材料的规范化步骤,又具有检测临床操作达标与否的客观评价手段和指征,以保证了临床疗效的恒定。
28.根管治疗的操作原则:根管治疗有根管预备、根管消毒和根管填充三大步骤组成。现代根管治疗术将根管清理、成形、消毒合为一体,强调机械预备和化学冲洗在实现去除感染目标中的作用;通过严密堵塞根管实验杜绝再感染。高质量地完成根管预备和根管填充时对有效控制感染的保障,其中根管根尖部的感染控制水平是根管治疗成功的技术关键,而不合格的根管填充往往是由于根管预备不合格造成的。
29.根尖狭窄:牙骨质-牙本质界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概念,它作为牙髓与牙周组织的分界,通常被认为是根管的最狭窄处。
30.根管清理、成形是消除根管内感染的关键环节
根管机械成形有两方面的含义:①需在根尖狭窄的牙本质方形成一个底托状结构,即根尖止点,同时保持根尖狭窄原有的解剖位置和形态,有利于根管充填时将根管充填材料在根管内压紧充实,限制超填;②形成根管自根尖向冠方的大锥度,以提供足够的空间,有利于化学冲洗、根管根尖部感染物排出,以及根管的严密充填。
根管治疗临床一般遵循三个原则:①尽量清创;②适当成形;③最大保存。
31.化学消毒:对根管进行清理,强调在机械切割的过程中进行大量、频繁的流体冲洗,强调冲洗先行,充分利用其化学作用。国际.上广泛使用的根管冲洗剂是0.5%~5.25%次氯酸钠溶液,它具有较强的抑菌杀菌能力和溶解坏死物的能力。
需重视清创后根管两端的封闭,根管充填时直接关系到根管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步骤,其最终目的是以生物相容性良好的材料严密充填根管,消除死腔,隔离根管内微量的残余病原微生物,封闭根尖孔。
32.根管治疗过程中控制和消除感染的原则是:不使感染扩散,不增加新的感染,尽可能清除感染,将残存的感染封闭并使之无害化。在施加控制感染措施的同时,要特别考虑集体的反应,考虑集体自身的免疫抗炎能力和修复再生能力。
33.塑化剂的主要成分是甲醛和间苯二酚。
34.牙髓塑化治疗和根管治疗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不需要用机械切削的方法扩大根管,而是利用塑化剂本身的特殊性能是得根管无害化并达到封闭根管系统的目的。
35.塑化治疗的禁忌症:①乳牙和年轻恒牙;②前牙;③根尖狭窄区已被破坏的患牙;④完全钙化、不通的患牙根管;⑤准备进行桩核冠修复的患牙,尤为多根管患牙将被选作桩道的根管;⑥准备进行牙内漂白的变色患牙。
36.塑化治疗的并发症:①塑化剂烧伤;②残髓炎;③化学性根尖周炎;④急性根尖周炎;⑤慢性根尖周炎;⑥再治疗困难。
37.根管治疗发展的总趋势仍然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努力设计制造更好的根管扩大成形器械;②是研制合成强力有效地杀菌剂;③是研究出生物相容性好的能够严密堵塞根管,并具有消毒作用的充填材料。
一个牙根不一定只有一个主根尖孔,根管在根尖可能有小分叉,即有两个主根管孔。
除解剖性根尖孔,根管在接近根尖时有一个狭窄的部位,这就是牙本质骨质界,即生理性根尖孔,距离解剖性根尖孔约0.5~1mm这个部位就是髓腔预备的终止点,也是根管充填的终止点。
38.根管预备:更关于被是根管治疗术的关键步骤,根管预备的主要目的是:清理根管内病变牙髓组织及其分解产物、细菌及各种毒素;根管扩大成形,出去根管壁表层感染的牙本质、制备成一个在根管口处直径最大,牙本质骨质界处直径最小的平滑的、锥形的根管,冲洗洁净,除去根管内残余的物质和碎屑。
根管冲洗方法:常用注射器冲洗法。用27号弯针头的注射器,冲洗时将针头松松插入根管深部,然后注入冲洗液,回流的液体以棉条吸收,借以观察根管内是否已冲洗干净。冲洗时针头必须是宽松地放在根管内,切忌将针头卡紧并加压注入,否则会影响冲洗药物回流并易将根管内残留物质和冲洗液压出根尖。
39.根管扩大成形的目的:在根管清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清除感染;建立根尖周病灶的引流通道,便于根管内封药,以保证药物的消毒杀菌作用;便于根管充填,使根充严密准确。要达到以上目的,应遵循三个原则:①维持原根管的形状;②使根管具有连续的锥度;③根管的冠1/2有足够的宽度,能进行有效的冲洗,预备后的根管能很好地适应牙胶尖的充填。
40.根管的化学预备:对于根管狭窄、钙化或者根管内异物常用EDTA来处理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