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牙胚的形成
牙板的发生:胚胎第5周,原发性上皮带形成。此上皮带继续向深层生长,分裂成两个部分,即唇侧的前庭板和舌侧的牙板。
前庭板表面上皮细胞变性脱落形成前庭沟,将唇颊与牙槽突分开。
牙板将参与牙的发育。
牙胚是牙发育的始基,由成釉器、牙乳头及牙囊三部分组成。
乳牙成釉器形成后,牙板继续向舌侧深部增生形成恒牙成釉器。
成釉器来源于口腔外胚层(只有成釉器是上皮来源),形成牙釉质;牙乳头及牙囊来源于外胚间充质。
成釉器:蕾状期、帽状期(牙胚形成)和钟状期(中间层特有)。
乳牙牙胚发育于第10周,恒牙牙胚形成于第4个月。
最先发生的成釉器是乳切牙,乳尖牙,第一乳磨牙和第二乳磨牙。
帽状期成釉器明显特征是细胞已分化为三层。分别为外釉上皮层,内釉上皮层,星网状层(起营养缓冲作用)
钟状期成釉器分为四层结构:外釉上皮层,内釉上皮层,星网状层,中间层。
中间层是在内釉上皮与星网状层之间有2~3层扁平细胞,细胞核卵圆或扁平状,与釉质形成有关。
成釉器下方的球形细胞凝集区称为牙乳头,将来形成牙本质和牙髓。
牙乳头决定了牙齿形状。
包绕成釉器和牙乳头边缘的外胚间叶细胞,称为牙囊,将来形成牙支持组织(除了牙釉质,牙本质和牙髓)。
牙板的结局:被间充质侵袭断裂形成上皮团块,退化消失。未退化消失,会形成角化上皮珠(马牙)或者牙源性肿瘤或囊肿。(马牙不属于额外牙)
蕾状期(8周)
帽状期(9周-10周)
钟状期(11周-12周)
成釉器
上皮
外釉细胞层
星网状层
内釉上皮层
外釉细胞层
星网状层
中间层
内釉上皮层-牙釉质
牙乳头
外胚间充质
细胞凝集区
外胚间叶组织增多-出现细胞分化-成牙本质细胞-牙本质,牙髓
牙囊
外胚间充质
结缔组织层
外胚间叶组织增多-牙骨质、牙膜、固有牙槽骨
第二节牙体及牙周组织的形成
前牙的生长中心位于切缘和舌侧隆突的基底膜上,磨牙的生长中心位于牙尖处。
牙本质最先形成,其次是牙釉质。
1、牙本质的形成:
成釉细胞分化成熟后,对牙乳头发生诱导作用。邻近无细胞区的未分化间充质细胞迅速增大,先分化为前成牙本质细胞,然后分化为成牙本质细胞。
最早的牙本质基质即罩牙本质。牙本质的矿化形式是以球形矿化为主。
2、牙釉质的形成:
成釉细胞的分化;托姆氏突;终棒和连接复合体位于托姆氏突和细胞体之间。
托姆氏突:即无釉柱结构的釉质形成后(8μm),成釉细胞开始离开牙本质表面,在釉牙本质界的一端,形成短状突起。
(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细胞分泌基质并部分矿化;
第二阶段是釉质进一步矿化,并伴随有机质和水的吸收。
正常情况下每天分泌釉基质的厚度约为4μm,每两天之间基质的界限为釉柱横纹。
釉质发育完成后,成釉细胞、中间层细胞和星网状层与外釉上皮细胞结合,形成一层鳞状上皮覆盖在釉小皮(有机薄膜)上,称为缩余釉上皮(发展成为结合上皮)。
釉小皮:成釉细胞在釉质表面分泌一层无结构的有机物薄膜覆盖在牙冠上。
★第一次矿化发生在基质分泌时,经过第一次矿化,牙釉质中无机物只能达到30%。
★当釉质沉积到应有的厚度时,则发生第二次矿化。最后无机物达到96%。
3、牙髓的形成:
牙乳头发育而来,牙乳头未分化间充质细胞分化为星形纤维细胞即牙髓细胞。
4、牙根的形成:
内釉和外釉上皮细胞在颈环处增生,形成上皮根鞘。(它的内釉上皮层诱导成牙本质细胞根部牙本质。)上皮根鞘继续生长,离开牙冠向牙髓方向呈45°弯曲形成上皮隔(决定牙根的数量)。
上皮根鞘断裂形成了侧支根管。
5、牙周组织的发育:
牙周组织包括牙骨质,牙周膜,牙槽骨,均由牙囊发育而来。
牙本质形成后,牙囊细胞穿过断裂成网状的上皮根鞘,分化成牙骨质细胞。剩余的上皮细胞离开牙根表面并保留在发育的牙周膜中,即牙周上皮剩余,也称马拉赛上皮剩余。新形成的牙骨质是无细胞的,覆盖在牙根冠方2/3处。
牙周膜是连接牙骨质和固有牙槽骨的纤维。
牙槽骨是由牙囊形成成骨细胞,从而发育成骨。over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