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璇,王兴,任秀云.细胞外囊泡在慢性牙周炎疾病进程及诊疗中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56(4):-.DOI:10./cma.j.cn--.
慢性牙周炎是一种发生于牙周支持组织的慢性炎症,是我国成年人牙齿丧失的主要原因[1]。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显示,我国35~44岁人群中牙龈出血检出率为87.4%,55~64岁人群牙周附着丧失高达69.9%[2]。目前,牙菌斑被认为是牙周炎的始动因子,其他如牙石、创伤性咬合、食物嵌塞、吸烟、遗传因素、精神压力、糖尿病、血液病等因素也可增加牙周炎的易感性,影响牙周治疗的预后[3,4]。
慢性牙周炎的治疗目标是控制菌斑,消除炎症,阻止病程进展并预防复发,恢复牙周组织的功能和生理形态[5]。在牙周炎疾病进程中,口腔菌斑和宿主免疫通过复杂的通信系统相互作用,免疫系统一方面抵御病原微生物,同时也参与牙周组织的继发性损伤,其具体调控机制尚不明确[6]。在临床诊疗中,牙周炎的分级诊断多采用X线检测是否出现牙槽骨吸收,然而X线检查无法准确显示早期的牙槽骨吸收,不能判断骨吸收是否处于活跃状态,难以实现牙周炎的早期诊断[7]。如何在骨破坏早期诊断慢性牙周炎,如何通过免疫干预改善牙周炎进程,在牙周炎骨破坏后如何恢复牙槽骨高度,都是慢性牙周炎诊疗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进一步深入研究牙周炎发病机制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
近年来,一类被统称为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vesicles,EV)的纳米级双层脂质包裹体结构受到学者们的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