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6月30日落幕的“年‘嘉克杯’国际焊接大赛”中,新疆油建公司6名参赛选手虽是第一次参赛,却一举斩获五项大奖,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工匠的风采。荣誉背后,是公司员工精益求精的不懈追求,是技术能手数十年如一日的默默坚守,更是油城工匠对克拉玛依这座“匠心之城”的“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延续。
赛场内外,到底发生了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台前幕后,又有多少难以言说的辛酸?今日,本报刊发这六名油城工匠的故事,让读者了解他们的参赛经历和奋斗历程,感受他们对“工匠精神”的执着追求和用心传承。
王超:轻伤不下火线
人物简介
姓名:王超
从业年限:9年
所获奖项:熔化极混合气体保护焊第9名
获奖感言:这次因为受伤没有取得好成绩,如果单位相信我,来年我要再战一次!
本报通讯员李媛摄
6月27日15时10分,从赛场走出的王超面色惨白,在同事张爱全的搀扶下,缓缓走向休息区。这位手指骨折错位的小伙不畏疼痛,坚持完成了这场熔化极混合气体保护焊的国际比赛。
突如其来的阻碍
在教练王振平眼中,王超是很有希望在大赛中斩获好名次的选手。他们都没想到,他会遭遇这次意外。
6月8日下午,王超认真地处理着管径45度焊接位置时,一丝不苟地盯着右手的凿子,左手举起榔头横敲了过去。右手尖锐的疼痛击中了他。
休息期间,摘下手套,他发现右手掌肿了。
王超不以为意继续训练。
当天下午18时,王振平看到了王超红肿的手,建议他赶紧就医。
“没事,教练,不去了。一会儿就好了。”
在王振平不厌其烦的“唠叨”下,王超只好在张医院。
经诊断,王超右手指骨折、错位。
医生吩咐他尽快手术,但他不想错过这次国际赛事。
王超前往白碱滩区,请当骨科医生的叔叔对错位部分进行了复位,并用石膏固定。
“不做手术,等你老了,这骨头就是你的‘天气预报’。变天手就疼,你受得了吗?”叔叔一脸责备,王超却不停点头,“我不怕疼,只要不影响我比赛。还有不到20天时间就比赛了,教练说我是最有希望拿奖的,我不能辜负他的期望!”
体力不支快虚脱
右手打着石膏的王超握不住焊枪了。那些天,除了观摩其他同事训练,他只能在赛前两天熟悉场地时抽空练习练习。
卸下石膏和绷带,王超的右手只有拇指、食指和中指能用力握住焊枪,焊接角缝的水准也与受伤前存在较大差距。
比赛开始了,在焊仰板时,电流无论如何都不稳定。电流不稳就意味着无法正常焊接。经过他耐心的调试,原本1小时内能够焊接好的项目,花费了近2小时。
不仅如此,由于近二十天没有参加集训,王超在后续焊接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小失误。看了一眼旁边的计时器,留给比赛的时间不多了。
15时,距离比赛结束还有10分钟,最后一项焊接水平角缝的内容还没开始。这时,王超出现了呼吸急促、头脑发蒙的情况。
他忽然发现自己的工服已经浸湿,浑身乏力。
王超卸下披肩,让自己透透气。连喝了两瓶水之后,又拿起了笔,在角缝上进行标记。
换了一块焊帽上的白玻璃,王超准备完成最后一项比赛内容。谁知,刚带上焊帽,原本标记的印迹却“消失”了。
王超赶紧深呼吸,尽量让自己平静,在没有标记的情况下完成了最后一项比赛。
“从赛场出来时,领队看我脸色惨白,赶紧扶我去休息。他们没有问我完成得好不好,而是先关心我身体是否舒适。这让我觉得像是在家人身边一般。”王超说,“如果单位还愿意相信我,等我手伤恢复好,来年再战一次!”
本报记者高丽媛
依力牙斯·阿尼娃尔:焊花映照“匠心”
人物简介
姓名:依力牙斯·阿尼娃尔
从业年限:2年
所获奖项:优秀选手
获奖感言:我会继续努力,干好本职工作,保持好学上进之心,当好一个“工匠”。
本报通讯员李媛摄
即将迎来而立之年的依力牙斯·阿尼娃尔最近双喜临门:一是他在“嘉克杯”国际焊工大赛中获得了“优秀选手”称号;二是他即将升格为父亲。
“这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迎难而上不畏惧
“我真是太幸运了!”今年3月,依力牙斯·阿尼娃尔作为选手之一,进入了油建公司参与“嘉克杯”国际焊工大赛的海选。
要想顺利通过五个阶段的选拔,从两百多名选手中脱颖而出绝非易事。为此,依力牙斯·阿尼娃尔从一开始就开足了马力。他又使出了三年前初进单位时的冲劲和韧劲,每天都坚持比别人多训练一两个小时。
“我当焊工时间不长,经验不多,只能每天比别人多焊几根管子,多焊几块板子。”他说。
靠着每天“多一点”的努力,依力牙斯·阿尼娃尔终于拿到了飞赴上海参加大赛的入场券。
训练中,依力牙斯·阿尼娃尔十分“拼命”。
相对于别的焊接种类,熔化极混合气体保护焊作业时飞溅多,颗粒大。尽管穿戴着护具,焊花难免还是会灼伤身体。
操作中,除了尽可能避开飞溅,接触高温试件也要格外小心。有一次,依力牙斯·阿尼娃尔在焊接时用胳膊抵着铁板,胳膊被烫得起了一片水泡。
距离大赛不到一个月时,依力牙斯·阿尼娃尔突然发高烧、咳嗽。瞒了教练几天之后,他生病的事情还是被发现了。
“医院。医生说我肺部有感染,需要入院治疗。单位领导和教练也劝我休息。”依力牙斯·阿尼娃尔说,“当时我心里特别难受,大家都在坚持,正是练得起劲的时候,我不想拖后腿。”
晚上,他咳嗽个不停。妻子心疼他,又知道不可能劝服他,只好把让他打退堂鼓的话变成一句句叮咛。
在医院输了几次液之后,他又跑回去训练了。
期待更大的进步
“正式比赛时,临时通知我的操作位置进行了调整。而且,当我走到操作位置时,忽然发现试件上标的不是我的参赛号码。”
大赛时,哨声一响,原本不紧张的依力牙斯·阿尼娃尔瞬间手心冒汗。尤其是遭遇了这个“小插曲”,更使得他心绪难平。
在联系工作人员调换了号码并更换好了作业所需的气瓶后,他发现,一同竞技的选手已经开始焊接,而自己才开始试电。
依力牙斯·阿尼娃尔稳住心神,反复地劝自己:“你可以的,跟时间赛跑吧!”
接下来的两小时四十分内,他的世界仿佛只剩下了眼前这个几平方米的天地,没有了评委、对手,只有试件、焊枪……
说起大赛成绩,依力牙斯·阿尼娃尔的骄傲中夹杂着些许失落。
骄傲的是能走上国际赛场,和国内外的焊接高手“过招”,还能为一直培养、支持他的单位争光,让家人感到荣耀。“最意外的是,我们受到市级领导的亲切接见,当面得到夸赞和鼓励。这一切美好的就像做梦一样!”他说。
失落的是,成绩并没有达到他梦想的标准,“如果我再细心一点,手法再过硬一点……可是比赛就是这样,容不得假设和重来。”
如今,还处在庆功期的依力牙斯·阿尼娃尔已经期待起了下次比赛。他说:“我会继续努力,干好本职工作,保持好学上进之心,当好一个‘工匠’,就像赵书记说得那样,为咱们克拉玛依这座‘匠心之城’贡献力量。”
本报记者武海丽
张爱全:大赛表现“真牛”
人物简介
姓名:张爱全
从业年限:11年
所获奖项:手工焊条电弧焊成人组第二名
获奖感言:保持一颗“匠心”,当好油城工匠,就要拼博无止境。
本报通讯员李媛摄
在前不久举办的“嘉克杯”国际焊工大赛中,油建公司工程一处电焊工张爱全在垂直管和仰板两个项目中获得满分,一举拿下手工焊条电弧焊成人组第二名。
捷报传来,亲朋好友纷纷称赞张爱全的大赛表现“真牛”。事实上,回顾集训到参赛的全过程,他之所以能取得这么优异的成绩,凭借的正是“牛”一般的拼劲和耐性。
精益更求精
“焊接看起来简单,但上手很难,焊出精品就更难。”当焊工11年来,这是张爱全对这一行业最深刻的认识。从初出茅庐的“学徒”到如今一身技艺的“师傅”,在他年复一年的摸索和积累中,张爱全找到了突破焊接困难的法宝——苦练。
这一方法也同样适用于大赛之前的准备过程。连续八十多天的集训中,张爱全每天都要把11个比赛现场可能会抽到的项目练上多遍。
在公司六个人组成的参赛队伍中,张爱全的从业时间最长,但他并未以“老大哥”自居,反而保持着谦虚,时时刻刻都很“拼”。
“就是一个字——练!刚开始还好,练到后期,有时候会感到手发麻。身上的衣服穿不了一个月,就满是‘大窟窿小眼睛’的。”他说,“但是大家都一样,每天都会坚持训练十几个小时,没有人喊苦喊累。”
苦练并非机械地手部动作的重复。在拿起焊枪的那一刻,身体的所有感官都需要被调动起来:眼睛观察焊缝是否平整美观,通过鼻子闻味道辨别焊接“火候”,耳朵听音判断焊机是否运转正常……
每完成一处焊接,张爱全总要停下来,给刚刚的自我表现“打分”,然后默默记下这一次操作有何失误,如何改善。
靠着这股精益求精的劲头,张爱全的技艺又有了一次质的飞跃。
好心态制胜
集训时,张爱全也有沮丧的时候,暗自和自己“较劲”。
原因之一是饱受思念女儿之苦。张爱全的女儿才四岁,被他视为“掌上明珠”。妻子平时工作忙,现在他又忙于训练,只好把孩子送到外地的父母身边照顾。有好几次,孩子在电话里哭着说“想爸爸”,这让他十分自责。
比起对女儿的愧疚,更让张爱全心绪难平的是训练时遭遇的“瓶颈”。
“有的时候,一遍遍地重来,不知道是进入疲劳状态,还是哪里出了问题,就是焊不出自己想要的效果。”每当这个时候,对自己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的张爱全就会生闷气,气自己技术怎么没有提高。
“公司领导和教练常常劝我们调整好心态,尤其是教练,他对我一直都是和颜悦色,除了给予技术上的指导,他还常常在身旁一个劲儿地说‘别着急,慢慢来’。”张爱全说,这些给了他很大安慰。
心里难受的时候,张爱全会听听音乐,或者一大早起来在市区里转一圈。“油城建设得这么漂亮,是无数能工巧匠努力的结果。他们也一定有面对困难的时候,但都想办法解决了。”张爱全这样想着,浮躁的心慢慢地平静了下来。
在比赛现场,正在打磨中的试件突然掉在地上,张爱全一惊,但马上平静下来,拾起来继续打磨;焊仰板时,焊条偏垂了,他镇静地打掉重来……
比赛的三个小时中,张爱全的“台风”可谓是相当稳健。和训练时的场地相比,比赛时的场地略显狭小,且风扇排烟的噪音较大。但是这些,都没有对张爱全造成影响。“一定要拿出最好的水平!”他这样想着,心无旁骛地焊接了三个小时。
拼搏无止境
“嘉克杯”国际焊工大赛是国际焊接界的一项重要赛事,目前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技术竞赛水平最高的世界技能单项赛。
和大赛水平相匹配的是高标准的评判。焊缝要平直,高低差小,背部无内凹……在评比时,为保证权威和公正,每件作品除了要经过评委的“肉眼评判”,还有经过专业机器的“技术评审”,其过程类似人在照X光。
在这种情况下,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绩更显得难能可贵。
荣誉的光环下,张爱全还是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坚持“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理念。
“看到大家为我们庆功、点赞,我心里特别高兴。”张爱全说,“但是只会高兴一阵子。在大赛中,我有幸看到了国内外的高手,这更让我觉得,在技艺水平的提高上,我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赵书记鼓励我们继续努力为克拉玛依争光添彩,为克拉玛依打造‘匠心之城’多做贡献。”张爱全认为,保持一颗“匠心”,就要拼博无止境。
“我一定会继续努力,当好一名油城工匠。”他说。
本报记者武海丽
李智福:就想证明自己
人物简介
姓名:李智福
从业年限:10年
所获奖项:钨极氩弧焊成年组第三名
获奖感言:工作这么多年一直渴望能有一个证明自己、检验自己的机会。
本报通讯员庞亚蕙摄
油建公司工程一处电焊工李智福,在“年‘嘉克杯’国际焊接大赛”中获得钨极氩弧焊成年组第三名。这不仅完成了他自己的心愿,同时也给多年在他背后默默付出、奉献的家人一个满意的交代。
年至今,李智福在电焊工的岗位上一干就是10年。他说,他所学专业就是电焊,工作这么多年一直渴望能有一个证明自己、检验自己的机会。
好心态助成功
在油建公司,李智福算不上“老电焊工”,但他熟练掌握手工电弧焊、半自动焊接、不锈钢焊接等多种焊接工艺,在团队中绝对是一名资深电焊工。
今年3月,在公司内部优秀电焊工选拔中,脱颖而出的李智福暗下决心一定要拼尽全力取得最好成绩。
集训开始时,李智福得知自己参赛的项目是钨极氩弧焊,这个项目对他是一次全新的挑战。
钨极氩弧焊是用钨棒作为电极加上氩气进行保护的焊接方法,并且此次集训的摇摆滚动焊接也是以往从未使用过的技术,需要电焊工使用手腕与上臂的力量来回摆动焊枪操作。如果手腕力度稍有偏差,焊接的效果就会有明显的残次。
凭借多年打磨出的电焊技艺,李智福很快掌握了钨极氩弧焊技术。然而,从掌握技术到变成顶尖技术人才,除了埋头苦练,李智福想不出还有什么捷径可走。
李智福说,电焊这门技术活儿就像比武一样,永远只在自己的领域和自己较量,很难有更高的提升空间。
教练王征平看透了李智福的心思。在一次训练后,王振平与李智福长谈了一次。这次长谈,让李智福顿然醒悟。
王征平告诉他,比赛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只有不断地向他人学习、请教,彼此之间切磋、分享经验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技术。
之前,一心埋头苦练的李智福改变了集训策略,只要有机会他就会迫不及待地请教练对自己的练习提意见,集训间隙他还常与其他组的选手切磋沟通。
李智福说,虽然有了教练的点拨,但技术的提升就像武术选手踢馆比赛一样,吸取各家之长,做到了解自己才能战胜自己。
李智福保持着相互学习的心态走进了赛场。他说,如果说集训是相互间的比拼,那么赛场上则是与自己的较量。只有保持平和冷静的心态,才能真正战胜自己。
感谢家人支持
手里攥着沉甸甸的奖牌,李智福最想感谢的是他的家人,尤其是这么多年默默为他付出的妻子。
今年3月,李智福开始集训。他的妻子4月临产,将要生下他们的第二个孩子。
每天长达14个小时的集训,让李智福无暇照顾妻子,每天回家都是23时左右,他的妻子已经休息了。
“我的妻子每天要挺着大肚子上班,还得照顾5岁的儿子,我作为一家之主却帮不上什么忙。”李智福愧疚地说,对于家庭,他付出得太少,因为长年随单位工程在外奔波,有时四个多月都回不了家,除了能提供一份稳定的收入外,他几乎没有为家庭尽过一份力。
李智福本想趁妻子此次怀孕,替她分担家务、照顾儿子,可面临事业与家庭的两难选择时,妻子主动且坚定地告诉李智福,去比赛,回来时一定要带着奖牌,就当给孩子的出生礼物。
李智福说:“成功的男人背后不仅要有一个支持他女人,更要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家庭给予我的希望和嘱托,促使我更加坚定的前行。”
面对荣誉,李智福淡然地表示,他只是一名普通的电焊工人,他的任务就是认真、踏实、出色地完成自己的每一项工作。
本报记者刘雪薇
闫笑:敢拼才能自强
人物简介
姓名:闫笑
从业年限:3年
所获奖项:钨极氩弧焊青年组第三名
获奖感言:尽管现在的自己多了一重国际焊接大赛获奖选手的头衔,但过硬的技术才是我引以为傲的资本。
本报通讯员李媛摄
从年接触电焊技术到勇夺“年‘嘉克杯’国际焊接大赛”钨极氩弧焊青年组第三名,24岁的闫笑表示,他只是以年轻人应该有的姿态和表现——自信、敢拼,一步一步地攻克他所面临的难题。
外行变内行
年,闫笑从部队转业到新疆油建公司。刚接触到完全陌生的电焊技术,闫笑最开始也想过放弃。
“电焊的工作环境很艰苦,夏天室外温度达到30多摄氏度时,穿着厚重的防护服进行电焊,浸透汗水的衣衫都能拧出水来。”闫笑说。
之所以能够坚持下来,闫笑说其实也没有特别的理由,只是回想起小时候,作为学校中常被挂名的“熊孩子”,父母经常教育他“不争馒头也要争口气”,如今他成年有了工作,便想着确实该认真拼一把了。
入职后经过6个月培训,按照闫笑的话说,总算是一只脚踏进了电焊这个领域。分配岗位时,一同参加培训的学员在定岗后都安排了师傅,唯独闫笑没有。可闫笑却一点都不在意、不担心。他说,没有指定的师傅反而更好,那样每个人都是他师傅,他可以跟任何人学习,师傅们不能手把手教技术,他便“偷偷”学习。
闫笑凭借着自创的一套“偷师法”,逐渐拿下了一项项工程。闫笑敢问好学的精神,也都被新疆油建公司负责“年‘嘉克杯’国际焊接大赛”集训工作的总教练王振平看在眼里。
今年3月,当需要推荐各部门优秀电焊工参加油建公司集训时,王振平毅然推荐了看似资历尚浅的闫笑。
3个多月的密集型培训,虽然很辛苦,但临近出发前闫笑自信满满,好似一身武艺就等着比赛那天好好施展。
临危不乱
6月26日下午4时半开始比赛。离比赛还有30分钟,闫笑按照要求一项一项地检查设备,当检查到固定试件的角铁架时,他发现角铁架一侧的铁片是断裂的。角铁架不稳固将直接影响到之后每一项比赛的结果,可比赛再有10多分钟就要开始了,临时让主办方更换新的角铁架可能会影响比赛进程。
闫笑思索了不到半分钟,立即向考官示意并主动说明了角铁架的故障,申请自行将角铁架焊接上。角铁架焊接好,比赛也正式开始了。
赛前极度安静的考场,随着一声令下,全场顿时响起嗡嗡的启动打磨机的声音。
“就在那一刹那,我突然紧张起来了。”做了几次深呼吸,闫笑又恢复了平静。他轻松自如地完成了第一项“角焊缝”的操作。
然而,闫笑在进行下一项“垂直管焊”时,身下坐的马扎上的麻绳竟然断裂了几根,导致他的身体忽然失去平衡。
“幸好当时没有对操作造成太大影响,但这个突发事件确实影响了我的心情。”垂直管焊结束后,闫笑并没有立即开始下一项操作,而是平复心情、调整心态。
“我当时就告诉自己,既然来到了赛场就放手一搏,什么都不去想,拼出一个最好成绩。”
最后一项是“仰板焊”,这是闫笑最为擅长的项目。赛场焊接环境与训练场大不相同,闫笑个头高,平时练习都是站着操作,可在赛场上,由于固定管道高度有限,闫笑只能半蹲着操作。
“长时间半蹲,我的腿麻了手也抖了,加上之前接连几次的突发状况,我的心态变得越来越不稳定,结果就在最后咬边时出现失误。”
这一失误可能会造成闫笑的“仰板焊”没有成绩,可如果重新操作就要面临在出现差错的焊面上重新盖面焊接,而二次盖面这种操作闫笑以往从未尝试过。
“那一瞬间,我心中好像冒出几个声音对我说,我可以的。”坚定了信心的闫笑,立即进行二次盖面,结果最后焊接的效果十分理想。
再回忆起赛场上惊心动魄的经历,闫笑称,能按照要求完成每一项焊接的操作,除了需要临场应变的能力,更需要扎实技术的支撑,特别是自信心的养成更要靠一项项精益求精的操作来练就。尽管现在的自己多了一重国际焊接大赛获奖选手的头衔,但闫笑依然认为,过硬的技术才是他引以为傲的资本。
本报记者刘雪薇
朱宏斌:获奖不忘初心
人物简介
姓名:朱宏斌
从业年限:3年
所获奖项:手工焊条电弧焊青年组第一名
获奖感言:唯有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在工作中精益求精,精雕细琢,才是踏踏实实践行油建人的精神追求。
本报通讯员李媛摄
7月1日,朱宏斌等6名新疆油建公司参赛选手走出克拉玛依机场航站楼时,他远远便从人群中看到了前来迎接自己的母亲与妻子。
妻子洪青捧着一束玫瑰花,奔向让她朝思暮想的新婚丈夫。
朱宏斌紧紧地搂住妻子,洪青的泪珠无声地落,这96天里的埋怨与喜悦都融在了此刻的泪水里。
妻子的不满
去年11月26日,朱宏斌和洪青举行了婚礼。婚后,他们计划年春天去内地度蜜月。
不料,刚过了今年农历新年,朱宏斌就得知被选去参加集训,准备迎接今年的“‘嘉克杯’国际焊接大赛”。
退伍后的朱宏斌于年被安置到油建公司工程二处担任电焊工。早在婚前,朱宏斌就告诉洪青,电焊工要想有好的前途,必须参加各类比赛。
得知朱宏斌此次被单位选拔上参加集训,洪青打心底里为丈夫高兴。
3月27日,朱宏斌等25人前往公司焊接技术培训中心,开始进行高强度集训。
“这么多老师傅,培训的又是高级工考核内容的焊接项目,作为初级工的我,肯定轮不到参赛了。”培训第二天,回家后的朱宏斌对洪青说,蜜月也许能如期进行。
尽管对参赛不抱希望,但朱宏斌却把集训当作是提升焊接水平的机会。
培训一周后,负责集训的总教练王振平对他说:“小伙子悟性很高,11个项目都基本掌握了。加把油,参赛很有希望!”
有了王振平的鼓励,原本对参赛不抱希望的朱宏斌看到了机会。
因为想去国际大赛上看看对手的实力,同时也为给公司争光,参加集训的员工自觉将培训时间由原来的上班时间,改为朝九晚十一,每天进行13个小时的高强度训练。
“以前,下班就能看见你,上班也一起出门。现在呢?我睡着了你还没回家,我起床时你又已经走了。这是婚后的日子吗?”5月中旬,洪青第一次认真地发泄了她的不满。
男人的眼泪
为了减轻妻子的不满,朱宏斌不忘忙里偷闲增加两人通话次数,可通话时长却总是只有两三分钟。
就在妻子抱怨期间,朱宏斌遇到了瓶颈期。
“虽然对项目掌握的相对熟练,可要想达到A档分数,还有不小差距。”王振平对他的评价常回响在朱宏斌的耳边,那段时间他吃不下饭,也不爱交流。
朱宏斌下意识地退缩了,低落的情绪就像一团乌云笼罩着他,这个退伍军人在工位上默默地掉泪。
一天深夜,回家后的朱宏斌恰巧碰到了起夜的洪青。他将近期状态不好的事一股脑地倾诉给妻子。
“老公,你以前可是军人,而且曾是最厉害的特战队员。你忘了腰缠大车轮胎拉练几十公里的长跑了?你忘了40天训练瘦掉24公斤的日子了?现在的苦可不比你当兵时的苦,这不是困难,这是考验!”
洪青的一番话给了朱宏斌坚持下去的信心。
“哭就哭过了,明天重头再来。”朱宏斌调整了心态,投入到了第二天的集训。
执着的坚持
要说朱宏斌的短板,应该要数焊仰板了。这个焊工高级工的考试内容令他焦躁不安。
焊完仰板,敲掉药皮,朱宏斌的操作虽然达到了合格水平,可怎么都拿不到A档的高分。
朱宏斌也劝过自己:“要不就得过且过?毕竟大赛抽签只考三项,焊仰板未必能抽中。”
刚有一丝松懈,朱宏斌又立即否定了这种想法。
“哪能有侥幸心理?我当初决定沉下心来学习,就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如果这般得过且过,咋能像王教练那样获得那么多殊荣?”
为了提高得分,赛前一周,王振平不仅调整了朱宏斌的焊接方式,还督促他每天都要焊接的比前一天更好。
赛场上,朱宏斌在工位上操作,新疆油建公司焊接技术培训中心主任王成在二楼观看现场监控。
3个焊接项目,赛时分钟。朱宏斌第一个项目出现小失误,因此比平时多耗时近一个小时进行修补,这让场外的王成为他紧张。
当比赛结束的哨声响起,朱宏斌顺利将试件送到了工作人员手中。
6月30日,在闭幕式会场上,当宣读到朱宏斌的名字时,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能在国际焊接大赛上夺得手工焊条电弧焊青年组第一名的好成绩。
“这份成绩不仅是我人生路上的里程碑,更是新的开始。唯有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在工作中精益求精,精雕细琢,才是踏踏实实践行油建人的精神追求。”
本报记者高丽媛
图文编辑张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