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晚期牙囊肿
预防牙囊肿
急性牙囊肿
慢性牙囊肿
牙囊肿治疗
牙囊肿防治

了解道医只有真正把道和医结合起来,把

近年,社会大众遇到了一些健康方面的危机,此时一种名叫“道医”的医者出现了,不是中医,也不是西医,却表现出卓越的能力;对这个词,很多人闻所未闻,在此,闲聊几句我所理解的道医,当做茶话而已。

一、道医的诞生

道医,是针对西医和中医来说的,中国历史漫长几千年,以前没有中医、道医这些词,只是到西医出现后,为了区别西医,才有了“中医”一词;而中医经过几十年的西医同化与改造后,沦落到非中非西的医学了,这个时候,古传的纯粹中华医学为了区别于这种非中非西的医学,把这种诞生于中华文化土壤中的原生医学,叫成了“道医”,而这个词的出现,与道教、道学、道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其中,中华文化的内核没有被历史和权力扭曲而得以在道学中较为完整地传承和保留下来,是个重要的原因;而这个词的出现,也正好可以连接中华文化之根的道学,所以,道医一词,轻轻松松就出现在医学这个舞台上,而一个土生土长于民间的新词,因为她表现亮丽成效卓著,很快就被社会认可了。

道医,是中华民族没有被修改的原汁原味的医学。而这个词却是刚诞生不久。

二、中华文化下的学问体系

学问金字塔架构图

中华文化把学问分成三个部分,在构建的金字塔模型中也可以叫三个层次,分别是道、法、术,道是指天地和生命的规律;法是指行业的规则;术是行业内的细节和技巧;天地之中只有一个道,应用在医的行业里,就是医道;当然,当今社会,道这个在历史长河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本来受到无比尊崇的词已经被用得面目全非了,导致大众对道的理解千差万别,甚至出现了严重的误解。

只有真正把道和医结合起来,把道应用在医中,才是真正的道医。

在世界的演化过程中,道学认为是遵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规律的,天地是这样成的,学问体系同理,在道医的学习过程中,如果是在"万物"的层面去学习,那会如大树枝叶无穷无尽一辈子也学不完,如果是在“道”的层面上学习理解道医,那么这种医学会表现的直接而至简,因为“道”,正是一切的源头。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医者,都是这种大道文化土壤中培养出来的原汁原味的“道医”。

三、道医的能力与范围

道学是中华民族自伏羲开始一直传承下来的学问;道医之道,不是简单的说说而已,是需要按照道学理论和方法去修的,修道,是一种用生命来实证的实践过程,是非常艰苦的历程,儒家称着“修身”,只有修出了这个“道”,才可以用得了,如果还没有修出来,单凭口说那是空的;修出了道,能力出来了,然后应用于医,才能算道医。

由于道是天地中的唯一,自然,道的能力涉及范围极为广阔;用时空的理论来说,是超越三维、适用三界的,各种生灵都在道医的视野之内。

医者,诊断与纠正二事也;道医,自应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这种知,正是一种道医诊断的结果;当然,有了这样准确的诊断,上医国下医民、医行业医区域、医过去医未来、医鬼医灵...。都是道应用于医的卓越表现。

中医是从道医中来的,是道医的一部分,道医比中医重道,中医比道医重术,相比之下,道医更加直接、简单,有效,有时候简单到让你觉得玄之又玄,不可思议;其实这都是道的特点,《道德经》里“玄之又玄”早就对这种现象描述过了。

道教四大天师之一——道医萨守坚

道医与道学密不可分,道学有个核心理论——天人合一,宇宙自然和人的生命是一体的,其中重要的内容是指能量的来源,人不仅仅是靠这一日三餐养命的,还有更加重要的能量来自天体自然,几千年来,汉民族的祖先们通过修身实证,积累了丰富的与天体自然能量沟通的方式方法,有了这些能量的获取,利用这些能量来疗愈患者,这是道医处理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道医来源于道学,道学对生命的理解,与当今科学差别蛮大,道学认为人的生命是由"精气神"三个方面构成的,不仅仅是解剖刀下的有形部分,而看不见摸不着的气、神,比看的见的有形部分更加重要。诸多神、气的问题都会导致各种各样的疾病,这部分疾病在形体层面去处理效率很低,而用调气、调神的办法却是效率高的多;调气、调神之法在道医范围内比比皆是,而在西医或者当下的中医里,却是难得一见甚至被视为迷信,其实核心的区别还是在对生命的认知上。

汉民族的道学理论,核心内容是生命之学,这是真正的“大学”;与当今科学对生命的认知差别甚大;例如生命的起源,就跟《进化论》大相径庭;道学认为,人的生命与天地一样珍贵,从来就不是《进化论》中所说人是猴变的,人永远是人,猴永远是猴。父母给的只是有形的肉体,真正的那个自己,却是来源于天地,这个来源于天地的自己,道学称为先天,无论是从信息、还是能量上,这个先天的自己,都决定了这个人一辈子的生命状态,包括何时得何病、生死之期、命运之数,都囊括其中,道学之中,都有专门的学科研究这些内容。

这些纯理论的内容看起来有点吃力,不如举几个道医干活的例子聊聊:

1、诊断有望闻问切,中医的望诊是用后天的眼睛望气色、望形状等等外在的表面的部分;道医的望诊,会开启先天的“目”来观察,除了表面的气色形状之外,还可以穿透表皮观察到内在的气的颜色、形状、内脏脏腑以及经络运行的状态均可以一览无余;

2、切脉,在中医里面,把的是脉搏跳动的快慢、强弱等等,是需要漫长的时间慢慢培养起来的,普遍的认为是至少十年才可以真正上路;但道医的把脉,却只要有了传承,马上就可以把脉,即使开始成象不太稳定,但实践个把月下来,很快也就稳定了,道医的把脉,是气在患者身体中扫描,扫到哪里,就会在指腹下成象,层次高的会在额头成象,这样的成像大到内部肿瘤囊肿,小到外表皮肤上的痣或者一个疤痕,甚至牙齿缺的是第几个,疤痕的疤是往上凸起的还是凹下的,都清清楚楚,高级的道医可以通过把脉诊断得出患者的心情,个性,命运,全在一个把脉中。。。。

3、感应,凡有修身修道体验的人都清楚,身体的感知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把这种敏锐的感知应用到诊断中,会出现形神诸妙的感受的,例如,想了解身边的患者身体有什么问题,水平差点的,会用手掌从头到脚扫描一次,手掌就会有很多的感知——冷热痛即刻判断出来;层次高的,想了解患者病情的念头一出现,对方哪里不舒服自己的对应部位就开始有同样的感受,类似的诊断能力在真正的道医中并不鲜见。

4、道医对疾病的成因的认知,也是与西医、中医差别巨大的,道医会查找是不是有三界内的灵体,是不是有家里去世的人的影响,这些能量的干扰也是致病的原因,尤其在当今社会中,人的欲望无比强烈,引起三界混乱,出现各种各样的奇难怪症;还有家宅的影响,这些都是在道医的诊断范围内的。

5、道医对世界和生命的认知,一定是有神论的,道医认同经典,内经云:心藏神,心为神府,道医从来都不会怀疑;治疗过程中,有些时候需要借助外在的祖师先圣的力量;几千年的法脉,无数的汉民族先圣,在修身到达一定的程度后,为了帮助和护佑自己的子孙,离开人世前,会留下一些特有的沟通办法,让弟子记牢并传承下去,应用起来就如打电话一样方便快捷,这些特有的办法有的是一个或者几个字,有的是一句或者几句话,有的甚至连字都不是,就是一个印记一个念头而已,这个差异往往是用科学思维难以理解和接受的。

6、道医针灸,跟中医针灸差别很大,中医要找经络穴位,程度要讲究深浅得气与否,道医简单,有时候随便扎在哪里都是对的,当然扎了之后,还要有其他的心法才会显现效用。有时候还会遇到一根针扎下去后,医者用意识和特有的心法控制银针,想让患者发热就发热,想发凉就发凉,神奇无比。推拿按摩点穴均是如此。

7、道医止血,不像西医那样,很多时候,念几句话就可以了。喉咙中卡了鱼刺,喝碗水就可以了,哪里需要拿个物件在喉咙里搅来搅去甚至还要动刀子。

8、道医干预的不只是有形的肉体本身,还干预到心中所藏的那个神,肝中所藏的那个魂、肺中所藏的那个魄。。。。,认为这些五藏之物,也是造成疾病的重大原因,有的甚至涉及生死,道医的眼里,世界万物,生命始终,哪里只是“无神论”几个字处理得了的。

四、道医的一些特点

1、道医不是什么病都治:道医治病必须符合那个赋予他卓越能力的那个道,否则,他是治不了的,毕竟道医的能力不是仅靠那点小术,如果患者本身不合道,那道医一般都不会去接治,即使是同样的病,在别人身上可以治得了,但在不合道的人身上是很难的。

2、能量影响道医的能力:医者能量高低与治疗效果成正比,道医非常看重自身能量的状况,而积累能量的方法,都是靠师父一代代传承下来的,传承下来之后,自己要靠无数的时间去实践,把能量壮大到自己生命中去,能量强大了,治起病来,会让你无法想象的消失,而不是常人认为的那种吃个什么东西,扎哪个穴位就有同样的效果的。

在这一点上,道医治病是很难象世人思维的这样——你治几次我付几次的药费,这样来养家糊口的,因为当一个能量强大的道医决定治病的时候,往往疗效会异常的快,不由医者自己控制,有时候你甚至会发现,跟他在一起喝茶、说话聊天,很多的症状都会缓解,本质上是能量的原因。

道医萨天师治病用的扇子

当然,作为一个道医,能够把道用到医方面,自然也是可以把道应用到其他的领域里去的,对于一个有道之人,这只是个术的问题;所以,有道之人,即使不行医,去做别的事,也会有卓越的表现,再加上当下社会现实情况,我所了解的很多道医,居然都不做医或极少去做医的事情。

还有,从能量的角度讲,患者感受到的是卓越的疗效,但是,人们往往想象不到,这个卓越疗效的背后,需要道医花费多少精力和心血去练功积聚,需要先圣祖师多么慈悲的关怀和加持,这是与现代思维方式产生巨大冲突的一个点。因此,道医治病多讲究随缘。

3、道医治病中把握能量平衡是大道的基本原则:水一定是高处往低流,大道能量也是这样,疾病也是一种能量,只是它是负的是阴的是不好的能量,要清除这些不好的能量,靠的是好的阳性能量,而这些好的能量是与人的生命天然和谐的,甚至和谐到你不知不觉中症状就会缓解,不会留下扎针的痛和吃药的苦,但是往往人们觉得这不是治病,所以道医治病,对不理解的患者,道医处处艰难,对配合和理解的人,却往往奇效。

五、如何辨别一个真假道医

道医能力卓越,自然会引起人们的好奇,那如何辨别是不是真道医呢?我大概归纳几点,供大家参考:

1、是否有可靠的传承:道医基础是道,而不是术,道靠传承,不是靠自悟,不管这个人说自己多么厉害,也难以超越传承;而传承不仅是当今的老师,还要看历史的源流,只有这些都明白了,才是真正的可靠。

2、是否有自身的实证——有了传承之后,还需要有实践,也就是实证,才能够把传承的内容印证到自己的生命里,没有实证,传承再好,也是枉然。

3、是否吻合经典——如果所表达的理论吻合经典,那是可靠的;否则,只说自己多厉害,与经典却不吻合,甚至说自己比经典还牛,这类的专家要提高警惕了。

4、是否有案例可查——如果是个真正的道医,无论他是否行医,在他的身边一定会出现诸多的案例,随处可查的,查证的结果,可以佐证道医的能力。

道医,是篇大文章,闲聊了不少,但要真正理解道医,你需要了解他对世界的认识,对人体生命的认知,这是这个群体跟大众的看不见的区别,要把这些用文字说清楚有难度,写下来会是本厚厚的书了,这里只能闲聊几句当做茶话。

人如果出现咽喉干痛、两眼红赤、鼻腔热烘、口干舌痛以及烂嘴

从人体构造来看,水占比大约为70%-80%。脏腑经络和组织的活动都离不开水的摄取、运行、代谢,任何一个环节受到影响都会产生水湿,如脾胃吸收水有障碍则会腹泻。外部环境对人体吸收湿气的影响也很大,例如三伏天就是湿气多的一个主要原因,而我们以下这些不好的习惯也会加重湿气的产生。

1.贪凉:冰激凌等生冷食物吃太多会导致体内寒气增加,给“湿邪”入侵创造机会。

2.不吹干头发就睡:夏天时人洗澡特别勤,有的人头发湿漉漉的就坐在空调屋里,甚至头发不吹干就睡觉,导致“湿邪”在不知不觉中入侵身体。

3.对着空调吹:从外面一身汗回来或者在运动后,对着空调使劲吹凉风,湿气会借机顺着张开的汗毛孔进入人体,损伤阳气。现在冬天很少见到真正着凉感冒的病人,夏天反而比比皆是,就是因为用空调导致汗液挥发不出来淤积体内。

4.睡眠差:很多人喜欢熬夜,从中医角度来说,睡眠不足就是脾虚的症状,表明体内湿气过重。

5.喝大酒:啤酒烧烤是很多人喜欢的消暑方式,但别忘了酒助“湿邪”,尽量少碰。

6.老坐着:久坐会使人供血不足,加重乏力和肌肉酸痛,影响湿气的排除。

7.穿得少:“只要风度,不要温度”很容易让“湿邪”侵入身体。

文章内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员请勿试药。

人如果出现咽喉干痛、两眼红赤、鼻腔热烘、口干舌痛以及烂嘴角、流鼻血、牙痛等症状,中医就认为是“上火”。

“火”是如何产生的?一是人体直接受自然界“火热之邪”的侵袭而引起“上火”症状;二是人体内存在推动生命活动而看不见的“火”,即由于阴阳失调而出现的“上火”症状。

引起“上火”的具体因素很多。例如,情绪波动过大、受凉、伤风、嗜烟酒以及过食葱、姜、蒜、辣椒等辛辣之品,贪食羊肉、狗肉等肥腻之品和缺少睡眠等都会“上火”。

中医把头昏、咽喉肿痛等偏上部位的症状叫“上焦火”,把烦热口渴、胃脘痛等中间部位的症状叫“中焦火”,把便秘、尿赤等偏下部位的症状叫“下焦火”。又按脏腑开窍,把目赤肿痛称“肝火”、鼻扇气喘称“肺火”、口舌生疮称“心火”等等。结合内在情况,这些火还可分为“虚实”两大类。症状重,来势猛的属实火;症状轻,时间长并伴手足心热、潮热盗汗等的属虚火。这种分类是为用药治疗提供依据。

治疗“上火”要注意遵照中医理论辨证施治。如治“中焦火”宜投清胃散等,治“心火”用导赤散等,治“实火”用三黄片、牛黄解毒片等药泄火。因此,患者不要自行用药治疗“上火”,如果不懂中医辨证用药,见“上火”就用三黄片之类,有时并不奏效,反而误事。专家建议,对于“上火”的治疗最好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角、流鼻血、牙痛等症状,中医就认为是“上火”。

“火”是如何产生的?一是人体直接受自然界“火热之邪”的侵袭而引起“上火”症状;二是人体内存在推动生命活动而看不见的“火”,即由于阴阳失调而出现的“上火”症状。

引起“上火”的具体因素很多。例如,情绪波动过大、受凉、伤风、嗜烟酒以及过食葱、姜、蒜、辣椒等辛辣之品,贪食羊肉、狗肉等肥腻之品和缺少睡眠等都会“上火”。

中医把头昏、咽喉肿痛等偏上部位的症状叫“上焦火”,把烦热口渴、胃脘痛等中间部位的症状叫“中焦火”,把便秘、尿赤等偏下部位的症状叫“下焦火”。又按脏腑开窍,把目赤肿痛称“肝火”、鼻扇气喘称“肺火”、口舌生疮称“心火”等等。结合内在情况,这些火还可分为“虚实”两大类。症状重,来势猛的属实火;症状轻,时间长并伴手足心热、潮热盗汗等的属虚火。这种分类是为用药治疗提供依据。

治疗“上火”要注意遵照中医理论辨证施治。如治“中焦火”宜投清胃散等,治“心火”用导赤散等,治“实火”用三黄片、牛黄解毒片等药泄火。因此,患者不要自行用药治疗“上火”,如果不懂中医辨证用药,见“上火”就用三黄片之类,有时并不奏效,反而误事。专家建议,对于“上火”的治疗最好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道教的洞天福地,都在风光雄奇秀丽的名山之中。著名的道教宫观以坐落名山者居多,大多耸立在高山危岩之上,掩映于苍松翠柏之中。在中国的许许多多名山中,都留下了道教文化的沉积。

  一、道教的崇向山林

  道教这一土生土长的宗教,是在中国的哲学、科学、风俗、民情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它主要由长江文化孕育而成,创始人张道陵由吴入蜀,以楚文化的老庄道学为基础,吸取了燕齐文化的神仙思想,又揉合巴蜀文化的鬼道巫风,在鹤鸣山创立了道教。道教奉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

  老子所著的道家经典《道德经》,宣扬以“道”为中心的学说。他从“道法自然”出发,标榜崇尚自然,主张清静无为。在这个基础上重视修道养寿,是他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贡献,可以说是生命科学的老祖宗。

  我国远古时代就产生了神灵崇拜,这是各民族都有过的原始思维的表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又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了独特的神仙信仰。神仙信仰和远古神话传说联系着,我国古代神话传说有昆仑和蓬莱两大系统。神仙住在西方昆仑山上和东海蓬莱三岛之中,个个风姿绰约,活得逍遥自在,吸甘露,食玉屑,服灵芝,住黄金宫阙,观奇花瑶草,畜珍禽异兽,特别是掌握着长生不老之药,真是令人可望而不可得。与神仙信仰相适应,方土也就应运而生。他们扬言能和神仙相通,能以符咒和灵丹妙药为人治病,还能帮助具备条件的人跨入仙界。一些皇帝为了能长生不老,就命方士到神山仙岛去求不死之药。当然,这样的愿望是无从实现的,方士因此而倒霉者不乏其人。

  东汉顺帝时(126—144年),张道陵创五斗米道,道教正式产生。从此以后,方士变成了道士,拥有越来越多的信徒,道教不仅仅是一种社会思潮,而且也作为一种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会生活,逐渐起着多方面的影响。一些著名的道士,以道家之“道”为核心,将缥缈难求的神仙信仰加以发展,又吸取和改造了符水丹药等治病之术,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和法术体系。道教比起过去的神仙信仰有显著的发展,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强调本人的自我修炼。也就是说,成仙之道是有的,但要自己去寻求。只要修炼到家了,就能有成仙之望。如果不能修成,责任自然在于自己。   

  道教在教义上与佛教最大的区别,也是与其它一切宗教的主要不同之处,就突出地表现在“贵生”上。佛教认为,人生在世罪孽深重,应当深深地忏悔和苦苦地修炼,以求得来世成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道教却追求现世之乐,以今世修道成仙为理想境界。养生的要旨,在于清静、无为。这就应该排除尘世俗务,正心诚意。而养生的许多方法,诸如炼丹、守一、行气、服食等,也必须排除俗务。因而修炼者大都隐居于深山老林之中,结草为庐,采果为食,透出一种仙气。我国的许多美好的自然环境,正是道士们修炼的最理想的地方,也就逐渐变为道教活动的场所,从而形成了一座座道教名山。

  道教以修道成仙,羽化升天为理想。信徒们认为求仙有术,只要清心静修自有神仙指点。由于术数有别,一旦修炼成功,有的可成为天仙,有的可以成为地仙。天仙飞升天界,地仙的居处在十洲三岛、洞天福地。十洲三岛,都在四海之中。洞天福地,包括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则在陆地之内。它们大多是名山胜景,都可以实指某地。道书中有唐道士司马承祯编集的《天地宫观图》,唐末杜光庭编撰的《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二书所载虽不尽相同,但都详叙了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所在之处。按照道教的说法,洞天福地都有某仙人或真人领治,其间大多是仙真得道之所。这些名山胜景,大概都是唐代以前道教活动就比较集中、比较活跃的地方,道士将这些地方编排在案,于是就有了那么些洞天福地。这些洞天福地遍布神州大地,使道教虚无而幽深的玄理具体化了,对道教的广泛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二、从洞天福地看道教发展

  道教的洞天福地,囊括了我国众多的名山,虽然其中有的衰落了,但是,大多数在道教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沉积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容。

  终南山离古都西安很近,在历史上是逸人羽士隐居之处。楼观台就在终南山的北麓,为“天下道林张本之地”,道教宫观的“观”就是从这里沿用下来的,素有“洞天之冠”、“天下第一福地”之称,是道教的发祥地之一,现为全国重点道教宫观。

  楼观台是周代函谷关令尹喜的故居,他在这里结草为楼,以为观星望气之所,所以名之为草楼观。老子由楚地西来秦国,尹喜就恳请他到草楼观,挽留他在这里著书以传后世。老子为说《道德经》,写下了这一传世的经典之作。如今,楼观台还有说经台和老子系牛处等,这些都成了道教教主的圣迹。

  南北朝时期,楼观台建起了初具规模的道观。当时社会动荡,许多道士潜来终南山隐居修道,其中有一些是当时的高道,形成了以终南山为中心的道派。到了唐代,这里的道教进入了鼎盛阶段。唐初皇帝以老子为远祖,李渊父子兴兵时又得到过楼观台道士的资助,所以朝廷大力扶植楼观台的道教。高祖武德三年,皇帝李渊亲临楼观台拜谒老子,并赐地十多顷,敕令扩建宫观,特修建宗圣宫,意为“祖宗贤圣”之宫,从此以后赏赐不断。金元之际,王重阳在终南山下隐居修道,后对传统道教进行了改革,创立了全真道。这个道派,迅速发展,特别在北方影响很大,成为与正一道并立的两大道派之一。楼观奉全真道龙门宗,并为全真三大祖庭之一。老子开道教玄义,被尊为道教始祖,楼观为老子说经传道之地,道门公认道教始于楼观,所以不管是全真道派,还是正一道派,都称楼观为“终南祖庭”。

  说经台,就是老子为尹喜讲授《道德经》的地方,为现今楼观台的中心,建于海拔560米的峰顶。这里南依秦岭,北瞰渭水,层峦叠嶂,茂林修竹,得仙山之灵气。从这里南望,峻峰之上有一座八卦形的老子炼丹炉,东南有老子打铁淬火的仰天池,附近还有老子修真养性的栖真亭。这里现存碑石七十多通,如唐欧阳询所书的《大唐宗圣观记》,宋米芾、苏轼等人的诗碑和诗词刻石,元赵子昂的隶书《上善池》刻石等,都是弥足珍贵的文物。此外,还有李白、王维、岑参、温庭筠、苏轼、苏辙、萨都刺等的题诗,留下了历代著名诗人游览楼观台的体验。

  江西龙虎山在道教中也有特殊的地位。据道书中记载,第一代天师曾在这里修道炼丹。到了晋代,第四代天师张盛遵其父张鲁之嘱,携祖传印剑自汉中迁回“龙虎山祖师玄坛”。从此以后,历代子孙就都居住在此,继承祖训,世袭道统,传道布教,至今已传六十三代。这里是道教正一天师的祖庭,又称为第三十二福地,在道教史上有着极大的影响,天师府现为全国道教重点宫观。

  谈到道教名山,自然会想起茅山,它在十大洞天中列为第八洞天,茅山道士素来有名,活跃在民间传说和文艺作品之中。茅山原名句曲山,位于江苏省西南部。西汉时,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来此隐居修炼。他们擅长医道,精于药理,行医民间,扶危济困,深得百姓爱戴。为了纪念他们,改句曲山之名为茅山。后来,道教在此兴起,就尊茅氏三兄弟为“三茅真君”。

  东晋和南朝宋、齐、梁、陈,都建都于南京,南京成为政治文化中心。茅山离南京很近,不少名士和高道来此隐修,使茅山逐渐成为道教的中心。到了南梁时,著名道士陶弘景来茅山隐居,对茅山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陶弘景是声望很高的大学者,有各种著述二百余卷,广及各门学科,又精通医药、铸造、炼丹等方技,还擅长于辞章。他深得梁武帝的敬重,送太子到茅山拜他为师,朝廷遇有疑难之事都要向他请教。当时人们称陶弘景为“山中宰相”,茅山也得到“秦汉神仙府,梁唐宰相家”之誉。

  隋唐之时,茅山已发展成为道教第一大宗,不少著名道士都出自茅山上清派,逐渐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茅山道。他们除根据《黄庭经》等,习练爱精宝气诸道术外,又钻研《易》学和老庄之言,注重著书立说以传后世,使道教的教理教义渐臻完善。当时许多道教名山,大多直接或间接受茅山派的影响,如陶弘景的再传弟子潘师正居嵩山,潘师正的弟子司马承祯先后居衡山、桐柏山,杜光庭也是茅山派的传人,后又传道于青城山等道教名山。

  晋代著名道士葛洪,是道教的理论家、炼丹家、医学家,足迹遍及江南各地,他的名字和许多道教名山联系着,现存遗迹主要有两处:一处是广东罗浮山冲虚古观,一处为杭州葛岭抱朴道院,这两处现都已列入全国重点道教宫观。

  广东罗浮山又名东樵山,与西樵山为姐妹山,素有“南粤名山数二樵”之说。东晋咸和年间,葛洪偕夫人鲍姑及子侄南下,来罗浮山结庐修炼。他先在朱明洞前建南庵,初名为都虚观,除修道炼丹外,还采药为人治病,并又著书讲学。跟他学习的信徒越来越多,就又增建了东、西、北三庵,后来还在白鹤峰建了白鹤观。后来,他在罗浮山羽化成道,享年八十一岁。葛洪一生著述多达七十多种,共六百五十多卷。他的主要著作《抱扑子》,确定了战国以来的神仙理论体系,丰富了道教的思想内容,对道教的丹鼎派产生过重要影响。他撰写的《金匮药方》、《时后备急方》,则是我国古代医学的珍贵遗产。

  葛洪是罗浮山道教圣地的开创者,这里在道教十大洞天中列为第七洞天。后人为了纪念这位高道,在都虚观原址建置葛洪祠,唐玄宗天宝年间扩建为葛仙祠,宋哲宗又赐“冲虚观”匾额。冲虚古观历史最悠久,环境也最清幽,山门有石刻楹联道是:“妙景空不空四百峰峦朝紫府;尊躬上之上五千道德启玄门。”走到大门前又可见刻着一副对联,上面写道:“典午三清苑,朱明七洞天。”它们确切地概括了自然景观和人文意蕴。古观中有很多葛洪的遗迹,其中最著名的是葛洪建造的炼丹灶。这一稀奇的炼丹炉,已成弥足珍贵的文物,站在它的面前可想见当年葛洪炼丹的情形,也是研究科学史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离这里不远处有东坡亭,传说苏东坡很尊敬葛洪,在这里建有东坡山房,开辟了一个药圃,并以所种中草药为题,写下了《小圃五咏》。他在给儿子的一首诗中写道:“东坡之师抱朴老,真契早己交前生。”

  此外,诸如青城山、武当山、崂山等,也都是著名的道教洞天福地。游览道教的洞天福地,可以了解到道教发展的一斑,知道在发展中形成有道教派别,感受到道教文化的一些内容和特色。

  三、道教名山的宫观

  宫观,是道教敬神祀仙,道士修炼养性以及进行各种有关活动的场所。相对而言,称作“宫”或称作“观”的,规模和影响都比较大一些。

  宫观是在道教发展过程中逐渐出现的。最初的修道者,大多隐居深山老林结草为庐,张道陵曾在好多山中修炼,当时的道场都是非常简陋的草屋。晋代的道馆或称庐,或称治,或称靖,或称馆,一般还大多是茅屋,有的在山洞旁筑一简易的房屋。到了南北朝时期,北朝始有道观之称。后魏太武帝为寇谦之建坛、宇,并供养道士一百多人,可见这种道馆已很可观。北魏时终南山已有楼观,北周时又有云台观、通道观、玄都观等,这时宫观建筑已具相当规模。南朝齐有兴世馆,梁有华阳上下馆、朱阳馆,也在逐渐向宫观推进。唐代,在道教史上进入了繁盛时期,明确地以“观”字代替了“馆”字,宫观建设有了迅速的增长,修建了大规模的宫殿式宫观,并从山林向城镇发展。据《唐六典·祠都》记载:“凡天下观总一千六百八十七所。”杜光庭在《历代崇道记》中说,唐代有宫观一千九百余所。宋代,宫观建设更加盛行,规模虽有大有小,但都趋向宫殿式,此后就大致定型。明清之际道教开始衰落,清修《图书集成·道观部》记载,全国各地古今道观有三百三十六座。历经多年战乱,不少已经毁坏。

  为了了解和欣赏道教宫观,需要具有一定的道教知识;而如果细心地游览道教宫观,那么就又能增进对道教文化的认识。从名与实着眼,道教宫观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主要供奉道教至尊之神,并以之命名;一是主要供奉某一教派先师,并根据其特色命名;一是主要供奉道教史上著名人物和道教神话人物,并用这些人物命名。从这些不同的宫观中,可以看到道教文化的许多内容。

  道教天神中最尊贵的首推“三清”,也就是玉清境清微天元始天尊、上清境禹馀天灵宝天尊、太清境大赤天道德天尊。元始天尊的出现,是对盘古开天辟地神话改造而来。其他两位,灵宝天尊本于道教早期尊奉的太上大道君,道德天尊则本于道教教主老子的神话。玉清、上清、太清是道教三清境,玉清圣境是元始天尊的居处,上清真境是灵宝天尊的居处,太清仙境是道德天尊的居处,也就是道教中最高境界的神仙洞府。在道教宫观中,以玉清、上清、太清命名的为数最多,这些宫观都以供奉三清神像为主,也是最典型的道教宫观。

  道教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很多道派,各自都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元代,全真派崛起以后,形成全真与正一两大道派。全真道重清修,强调养性,持戒较严;正一道重符咒,讲究醮仪,法事丰富。在这两大道派以下,又各有不少较小的道派。它们都有自己活动的中心,这些教派各自传道受戒,属于它们的宫观也都有自己的色彩。例如:茅山九霄万福宫,主要供奉开山祖师三茅真君,显示出茅山派的特色。

  道教名山中的有些宫观,突出道教中的某一人物的神像,这样的情况也屡见不鲜,武当山的太岳太和宫,正殿为朝圣殿,内奉铜铸鎏金真武大帝坐像。紫霄宫的正殿,主像也是真武的神像,武当山的独特之处于此可见一斑。特别是八仙中的吕洞宾,以他命名的如纯阳宫、纯阳观,更是许多道教圣地都可见到。

  从道教宫观的建筑来看,一般可分为三个部分:前庭、中庭、寮房。前庭以山门为主要建筑,道教视之为仙、俗之分的象征,跨入山门就标志着进了仙界。因为道教宫观始建于山林之中,所以一直都沿称之为山门,显示出道教起自山林隐修的本性。许多道教名山中宫观的山门,往往依山就势经过精心设计而建,是整体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出仙境独特的气势和氛围。山门殿内供奉着门神,一般都是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此外,还有土地、孤魂爷的神像或牌位。前庭除山门外,还包括华表、幡杆、棂星门、钟鼓楼等附属建筑,有的是表示道教圣地的威严,有的用来悬挂和安置钟、鼓,作为道众作息的号令和道场的法器。寮房为道众的生活区,有的也建设得很别致,除各种生活设施外,还建有亭台楼阁,点缀着树木花卉,使整个环境显得很幽雅。宫观的主体是中庭,以灵官殿为先导,包括主殿、陪殿、厢房、经堂等。大部分宫观,进入山门后迎面而来的就是灵官殿,这里供奉的王灵官就是道教的护法神。在王灵官神像的左右,往往还配祀四元帅、青龙白虎、四值功曹等。灵官殿的后面就是主殿,主殿是宫观的核心所在,和宫观的名与实密切地联系着。

  道教的天神很多,而且又很杂。这种状况的形成,一是受古代天神信仰的传统影响,一是由于民间流传的各种派别的信仰不同。到了南北朝时期,在与佛教竞争的过程中,因受佛教影响和迫于佛教压力,南朝道士陶弘景和北朝道士寇谦之,都注意到了致力归纳与组织众神,才开始逐渐形成统一的神仙谱系。就主要供奉道教共同的至高天尊的宫观来说,主殿就是供奉三位天尊的三清殿。在中间就坐的,就是元始天尊,他的左手虚拈,右手虚捧,胸前似有一团浑然一体之气,象征着“天地未形,万物未生”时的“无极”状态。右边的一位是灵宝天尊,他双手捧着“阴阳镜”,这镜半黑半白,白中有黑点,黑中有白点,就是道教的图案,象征着刚从无极状态分化出来的“太极”状态。左边的一位是道德天尊,这一位白发长须的老者,手里拿着一把长柄扇,扇面上画有“太极”图案,象征由太极分化出来的阴阳两仪。“三清”,正象征着天地化育的根本大道,他们在道教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道德天尊,通常也称太上老君,实际上就是老子,被尊为道教的始祖。他的地位相当于佛教中的释迦牟尼,道教抬出这位学说高深德高望重的哲人为教主,正是因为只有这样才足以与佛教抗衡。

  在道教的众神中,还有“四御”的地位也很高。所谓“四御”,也就是四位天帝。在“四御”之中,最受尊崇的是玉皇大帝。他主管三界十方,四生六道,人们的福祸和生死都掌握在他的手中,所以在古代民间有广泛的影响。玉皇殿,也称凌霄宝殿,正中供奉玉皇大帝。玉皇大帝的神像,头戴冕旒,身着朝袍,俨然是位皇帝。然而,以玉皇殿为主殿的宫观并不多。

  在道教宫观中,除主殿之外,还有一些偏殿,这些殿堂各有神主。诸如:三官殿供奉三官,这就是:上元一品赐福天官紫微大帝,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虚大帝,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阴大帝。顾名思义,因为三官能赐福、赦罪、解厄,和人们的关系十分密切,所以人们都要对他们顶礼膜拜。圣母殿,总的来说都供奉圣母,但具体的是哪位圣母,每个宫观又会有不同,有的是斗姥,有的是王母,有的是九天玄女,有的是碧霞元君,有的是天妃妈祖,也有的就统称之为娘娘殿。这些神灵,给人的印象是慈祥的母性,关心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疾苦的需求,所以影响非常深远,特别使古代的妇女感到亲切。

  道教名山中的宫观在建筑上也很有特色,或选址于顶峰之上,或修建在悬崖之旁,利用各种有利的自然条件,表现出仙山琼阁的意境。

想获取更多信息,

转载请注明:http://www.yananzhong.com/ynzfz/7983.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