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左侧上颌有一颗牙齿一直未萌出就诊。
患儿为足月剖宫产,无重大疾病史,无外伤、感染史。
父母非近亲结婚,母亲孕期无损伤、感染、服药史。家族中未见牙齿阻生。患者一般情况良好,营养中等,身高、体重正常。
面部发育正常,面型左右对称;口腔检查:64缺失,间隙无明显丧失,牙槽嵴未见明显膨隆,未扪及膨出物。其他乳牙正常萌出且排列正常,口腔卫生情况良好,口内没有龋坏牙齿,没有牙齿外伤史及外伤迹象。
通过全景曲面体层片观察患儿口腔整体发育情况,除64外,其余影像学表现与4岁正常发育男孩应有的影像学表现相符。64高位阻生,位于继承恒牙胚24的左上方,牙根已经发育完成,根尖与窦底影像重叠,未见明显的根周膜间隙,提示牙骨粘连。锥形束CT显示:64牙根发育完成,埋伏阻生于24牙胚根方,牙囊影像增宽,对应上颌窦底壁受压上抬,上颌窦底壁尚连续,左侧上颌窦腔内密度弥漫性增高,气腔明显缩小,提示上颌窦炎症可能,24牙胚发育6期,余未见异常高密度团块状影像。
与外科医师及正畸科医师会诊,针对乳牙阻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共识如下:(1)患儿年龄小,无明显不适症状,未发现牙囊组织生长发育方面的异常及对周围组织的不良影响,又考虑到阻生牙齿的位置,目前不宜拔除阻生齿;(2)对于该患儿应制作间隙保持器以维持间隙,预防因间隙丧失而引起的错牙合畸形等问题,并且建议患儿家长带患儿于耳鼻喉科就诊,治疗上颌窦疾病;(3)需要定期检查,长期随访,若出现牙囊不断膨大甚至引起颌骨膨大,或者恒牙胚发育受到不良影响,或者冠周纤维组织异常增生等,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手术拔除阻生齿,尽可能地避免后续颌面部发育畸形等的发生。
牙的萌出是指牙突破口腔黏膜的现象,而实际上牙萌出是牙冠形成后向牙合平面移动,穿过骨隐窝和口腔黏膜,达到功能位置的一个复杂过程,这个过程可以被分为不同的时期,包括萌出前期、牙槽骨期、牙槽黏膜期、咬合建立前期、咬合建立期和成熟期,在这些阶段中有任何的干扰都可能导致萌出异常。牙阻生常见于恒牙列,最常累及的牙是第三磨牙、下颌前磨牙和上颌尖牙,乳牙列罕见。在乳牙阻生的报道中,多为下颌第二乳磨牙阻生,上颌第二乳磨牙少见,上颌第一乳磨牙及其继承恒牙易位埋伏阻生更为罕见。目前,乳牙阻生准确的病因尚不明确,既往研究其主要的相关因素是牙骨粘连,这很可能与创伤或者感染有关。本病例通过影像学检查观察到患儿就诊期间存在上颌窦炎症,但其与乳牙阻生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不明确。一些研究支持在发育中萌出异常具有家族聚集性这一假说,然而本病例患者家族中未发现类似现象,其他可能引起乳牙阻生的因素包括牙瘤、冠周纤维组织异常增生、成釉细胞纤维瘤和含牙囊肿等。含牙囊肿又称滤泡囊肿,是指包含一个未萌牙齿的牙冠并且附着于该牙牙颈部的囊肿,是由于牙冠与缩余釉上皮之间积聚囊液而成,本病例CT中观察到埋伏牙牙囊影像增宽,不排除发展成含牙囊肿的可能,需进一步观察其变化情况。这类病例治疗方案的制定,多为手术拔除阻生齿及相关异常组织,如含牙囊肿、牙瘤等,并进一步进行正畸治疗,因为大多数的病例发现于5岁以上患儿,已经出现了一些口颌畸形问题或者有明确的牙瘤或囊肿的存在,学者们认为这类病例治疗方案的制定需要考虑以下两点问题,一是否存在牙囊组织生长发育方面的异常,如牙源性肿瘤、囊肿;二是否对周围组织有破坏,如颌骨膨隆,存在牙周袋,使邻牙无法萌出,位置不正或者妨碍正畸治疗等。本例患儿没有明显的不适症状,阻生牙齿目前未见对周围组织产生破坏,暂不具备拔除阻生齿的指征,另外,阻生齿位置较高,紧邻上颌窦底壁,阻生齿附近的恒牙胚还处于发育早期,若手术拔除阻生齿,引起上颌窦漏及恒牙胚受损的可能性较大。研究显示乳牙的萌出异常常与恒牙的萌出异常及牙列发育异常相关,所以本病例需要定期检查,长期随访,以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尽可能地避免后续颌面部发育畸形等地发生。
推荐阅读
END
目前+人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