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囊肿内阻生牙
含牙囊肿是常见的颌骨牙源性囊肿之一,其发病率仅次于根尖囊肿,多见于青少年期。含牙囊肿一般发生在釉质完全形成后,残余的成釉器发生囊性变,缩余釉上皮和牙面之间液体蓄积而形成,其内含有未萌出的牙齿,以恒牙多见。
如何促进含牙囊肿内阻生牙萌出?传统的治疗方式强调完整摘除囊肿及阻生牙,减少了复发率,但易导致恒牙列的缺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建议采用囊肿袋形术或手术结合正畸治疗,以保留囊肿累及的年轻恒牙,减少后期缺牙及咬合紊乱。
袋形术的适应证及囊肿塞的应用
1.袋形术的主要适应证:
(1)囊内含牙正在发育或萌出阶段,牙根尚未发育完成,预期袋形术后牙齿能正常萌出的含牙囊肿;
(2)囊肿累及范围大,刮除术可能引起病理性骨折,或是造成邻近结构的损伤;
(3)因严重系统性疾病而不能耐受囊肿刮除术、骨移植术和全身麻醉,或是拒绝上述手术的患者。
袋形术较广泛应用于治疗囊内含牙预期可正常萌出的青少年含牙囊肿,亦可用于牙源性角化囊肿、单囊型成釉细胞瘤、牙源性腺样瘤等。
2.袋形术的应用:
(1)含牙囊肿内的前牙或前磨牙,应尽可能保留;
(2)牙根尚未完全形成的年轻患者,袋形术后与囊肿相关的单个或多个阻生牙常可自行萌出。可避免囊肿刮除造成的牙列缺损,以及与此相关的咬合功能、美学和心理等问题;
(3)对于囊肿内含牙处于萌出期或接近萌出的儿童含牙囊肿,通常采用拔除乳牙、保留部分囊壁及囊内含牙的方法。术后经拔牙创填入碘仿纱条,保持囊腔引流;
(4)囊内含牙距牙槽嵴较远者,则在术后戴用囊肿塞,预防邻牙移位及有利于含牙萌出;
(5)对成人含牙囊肿,预期囊内含牙不能萌出或萌出后无功能者,可将囊肿相关的阻生牙拔除。
囊肿内埋伏牙的正畸牵引
研究发现含牙呈垂直位、近中倾斜者多能正常萌出;呈横位、远中倾斜、颊舌向倾斜者常不能完全正常萌出,需在术后进行正畸牵引。近来有学者在对青少年的含牙囊肿进行袋形术的同时行正畸牵引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1.阻生牙定位及附件黏结
(1)口腔CBCT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CBCT在口腔临床中的应用,通过重建精确度较高的颌面部三维影像,能够精确定位阻生牙的三维空间位置、牙体形态、唇舌面朝向以及角度,从而减少临床操作时间,提高附件黏结位置的合理性,减少因附件位置不合适而在牵引过程中出现牙齿扭转等牵引困难问题。
(2)牵引附件
牵引附件可选择托槽、舌侧扣或带牵引链的舌侧扣等,无论选择哪种附件,必须要保证附件的底面与牙面紧密贴合。成品的附件如果与牙面不贴合,此时需要根据牙面调整附件底面的大小、弧度、形态等,使之不发生翘动。
2.牵引萌出
(1)牵引时机
以往学者认为,含牙囊肿内阻生牙的牵引应在袋形术后3~6个月,囊内阻生牙与周围骨质无明显界限时方可进行牵引治疗;而有研究指出在开窗术1周后即可开始埋伏牙牵引治疗,并不会出现远期牙周或正畸并发症。对于伴随牙列不齐、咬合关系紊乱、中线偏斜等错颌畸形表现,阻生牙异位、周围骨阻力较大的情况,袋形术联合正畸牵引能有效弥补单纯手术的局限性,取得更佳的治疗效果。
(2)牵引方向
阻生牙常表现为牙轴倾斜、旋转甚至倒置,因此初期的牵引方向首先根据阻生牙牙轴方向牵引牙冠避开对邻牙牙根的干扰,脱离邻牙牙根后,再向牙弓所在位置牵引。若闭合式牵引无法观察牙齿移动情况,需跟踪拍摄根尖片明确牙齿位置。
(3)支抗设计与间隙维持
阻生牙正畸牵引最常应用的支抗即为同颌健康稳定的邻牙,因此需将牙列排齐整平后,采用方丝作为主弓丝稳定牙弓形态及其余牙齿位置。牙列中的间隙必须达到阻生牙所需间隙,牵引过程中可用镍钛推簧轻轻加力维持。
(4)牵引力大小
牵引牙齿萌出的力应较轻柔,否则很容易造成牙髓坏死或牙周组织改建差,影响远期效果。一般建议牵引力在0.N左右为宜,采用弹性牵引的方式,如弹力线、橡皮链等。
3.术后保持
阻生牙通过长距离牵引到位排齐后,较其他牙齿更易复发,表现为向龈方的缩进、扭转等。此时可采用牙颈部纤维环切术配合舌侧固定保持的方法,增加阻生牙的远期稳定性。
END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