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郑瑜谦正值壮年,职业生涯处在上升期。他放弃即将到手的正高职位,医院,自己开口腔诊所。
郑瑜谦聊起自己的创业史很少提及艰难。他说:“我遇到的困难比较少,即使没有病人、流水低于预估、投资过大等等,也没有恐慌。幸运的是我和我的合伙人步调一直都较为一致。”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本科,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博士,美国杜兰大学博士后。在牙科诊所林立的福州,拥有这样履历的人凤毛麟角,而郑瑜谦的诊所里就有2个——除了他之外,合伙人马守治也是博士。很多民营机构垂涎他们的高学历背景,想请他们过去当明星医师,都被拒绝了。
他说,医院的人,赚钱是其次,更多是奔着理想去的。
那么,走出体制外两年多,他的理想都实现了吗?
为什么离开?
想在理想的就医环境体面地工作
▼
大学毕业后,郑瑜谦医院工作了十几年。
在医院工作的时候,病人是看不完的。一天最多是要看30个,一个月至少人,可是却没有让郑瑜谦获得成就感。
牙医是实操性很强的职业,从问病史到动手检查,半小时过去了。而为了看完等候在诊室外的病人,医生们必须加快动作。无法深入治疗,看不完的病人,这种环境让医患双方都很头痛。而医生又必须独立面对庞大的患者群体,几个矛盾纠缠在一起,让郑瑜谦觉得喘不过气。至少在他的理想中,医生和病人应该从预约这一步开始,双方就进入良性循环。
医院离开后,他首先解决的就是预约的问题。今天治疗几个病人,几点来,前台都会帮忙安排好。诊所甚至会定期主动打电话给客人,提醒他们注意复查,预防可能发生的口腔问题。他的理念是:花时间在预防性的工作上实际上就是在替客人省钱。医院时那么源源不断,但是双方都会比较轻松,也比较体面。
至于稳定的收入,晋升的渠道,学习的机会等等,医院可以提供的这些,对郑瑜谦并不具有特别大的“诱惑”。比如,出来后两年,收入比以前高了;学习也能根据自己的需求,没有特别多的限制;至于晋升的渠道,郑瑜谦反问:你真的觉得晋升到主任医师就能说明一切吗?
有个志同道合的合伙人
战斗力会更强
▼
为了读博,郑瑜谦辞职了一次。后来因为出来创业,他又辞职了一次。辞职在很多人看来都意味着一次不大不小的“断裂”,可是郑瑜谦说起来却轻描淡写。一直没有现身却在访谈中活成“传奇”的马守治,与郑医生在很多方面都是惺惺相惜——为了念书和创业,马守治辞职了3次。
相似的人生路,让郑瑜谦和马守治在很多方面都能达成共识。比如,刚开始,两人在管理方面一窍不通,为了获得共识,他们共同参与了同一系列管理课程,花2倍的钱,回来后继续探讨。这样不惜成本的事,今天看来,郑瑜谦觉得是做得很对的,因为这让他们在运营管理上取得了一致的步调。
郑瑜谦是种植和牙周专业,马守治是修复和正畸专业,二人属于技术型的合伙人,在很多方面可以形成互补。而一般客人的问题他们都能独立处理,所以一直很平衡,并没有因为一个医生不在,诊所就不能运转。
“牙医是很特殊的职业,医生可以不跟人协作,自己单干。但有个志同道合的合伙人,战斗力会更强。”这是郑瑜谦第N次提起马守治。
当然,也会遇到问题:投资错误,投资过大。但他说一切还是在预估范围内,不会因为犯错而慌不择路。
医疗本身就是服务行业
并不是一次性买卖
▼
医疗是服务行业吗?
这个问题,问体制内外的医生,也许会得到不同的答案。
但应该没有医生会否认沟通的重要性。医患矛盾的关键就在于信息不对等,所以,郑瑜谦说,在他的诊所里,医生和病人会花很多时间沟通。病人信任你,他才会把自己交给你。
中国医生自由执业的代表性人物张强曾经说过:在体制内,我们花很多时间达到99%的治愈率,在体制外,我们是为了避免1%的错误率。郑瑜谦很认同这一点。他会告诉病人,什么样的方式对他是最好的,即使病人不在他的诊所就医,也不被认为是损失。
之前有位福清的病人,一直对当地做的种植牙不满意,咨询过很多医疗机构。经别人介绍,他找到郑瑜谦。郑瑜谦检查后发现他的种植牙问题并不大,反倒是口腔内有个囊肿,鼻窦也有问题,最好做个检查,并帮他分别联系了医院里的口腔外科医生和耳鼻喉科医生。医生检查后发现,这两个毛病都是需要马上手术的。这位病人后来一直很感激郑瑜谦,表示如果没有他,自己可能都不会发现这些问题。而遇到专业局限时,诊所里的医生帮病人联系别的专业医生也是常事。
“医院有偏见,认为医生只顾捞钱不管病人好坏,我们不做这样的一次性生意。我们的出发点是要让病人觉得他在被照顾,他在被主动解决问题。”
医院的“保护伞”
求安稳就意味着退步
▼
郑瑜谦对现在诊所的状态比较满意,总体属于“螺旋式上升”。他说,牙医是比较个体的职业,有不少跳出体制外成功的例子,牙科的市场化也是最成熟的,所以走的弯路也会比其他“出走”的兄弟科室的医生要少。
出来后,主动追求的欲望就变得尤为迫切。“你必须主动学习新技术,提高自己的服务水平,这些都是生死攸关的。只有让病人满意了,你才能获得口碑。”自己创业,求安稳就意味着退步。不仅自己学,诊所里还会派年轻医生出去学习,学成后再开会分享经验。
当然,医院的“保护伞”,并不一定适合每一位医生的成长和发展。“年轻医生如果想出来,还是建议在医院累积一段时间,不仅是技术方面,还有心理方面,磨练成熟。另外,就是多注意个人品牌的建立,医院的牌子,出来后,你就要实打实地独当一面了。”
不过,郑瑜谦承认自己在这一方面有点后知后觉。“个人技术和服务态度就是你的生命线。如果你有心要出走,在医院的时候就要开始累积。”
口碑君说在医院工作的你,是否有想过离开?还是觉得医院对你的成长更有帮助?你过得是否符合预期?当医生的理想都实现了吗?今天,我们提供一位走出体制外2年的医生的经历,是想提供一个不一样的选择:病人需要好医生,医生也可以追求更理想的环境。
如果你身边有自由执业的好医生,也欢迎推荐给我们。
文章由口碑医生原创
转载需经授权,盗用必究
口碑君向你推荐这些医生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辐射,打得一手好球,卖得一手好萌——他是省立介入科医生方主亭
这位像景甜的女医生说:人生就像马拉松,即使次想放弃,也要坚持次
厦门“侠医”每天网络看病2小时,受益的病人超过14,人
发现你身边的好医生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