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失落的两个职业是牙医和摄影师:牙医想当医生,摄影师想成为画家。
——西班牙画家,巴勃罗·毕加索
毕加索和FED-2旁轴相机
毕加索的这句话让李铁军很感兴趣,这句话刚好涵盖了他所从事的两个领域。
“读到这句话时,我想到的是再伟大的大师也有他的时代局限性。现在的口腔医学早已不是过去的‘镶牙匠’,现在的摄影也早被确立为独立的艺术门类。”
“口腔病理学家”和“摄影师”,当这两个词并列放在一起时,有一种“大学里走错课堂”的感觉。而在李铁军身上,这一切发生得又是那么顺其自然。
李铁军
年11月,一场独特的展览在北医校园揭幕,这是口腔病理学专家李铁军教授的显微摄影作品展《生命如诗》。
年“生命如诗——李铁军显微摄影艺术展”开幕
血管、肌肉组织、骨组织……这些在医学人眼中极其平常的事物,在李铁军的显微镜头下被重新发现,展现出其既熟悉又陌生,既真实又魔幻的艺术魅力。
“风雪树影”
灌墨血管组织切片
明视野
“星空”
脱钙骨组织切片
偏振光
李铁军显微摄影作品
从“艺术青年”到“医学青年”
李铁军从事口腔病理学专业三十年,在颌骨牙源性肿瘤临床与基础研究领域颇有成就。但有趣的是,无论是学医、学口腔、学病理都不是李铁军当时的第一选择。
儿时,李铁军从未想过,自己将来要去当一名医生。医院长大,尽管他的父母都是医务工作者,李铁军却对绘画感兴趣,他常常背着画板,和小伙伴们一起去学画。
高考恢复后,父母建议他“放下画笔,复习考试”。李铁军听从父母的意见,考入湖北医学院口腔系(现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当时报考的是医疗系,后来分到了口腔系。”
李铁军的人生轨迹开始了一个巨大的转折,手中的画笔变成解剖刀,画板上的斑斓色彩变成厚厚教科书里的医学术语。
李铁军参加第五届全国科技摄影展
从“艺术青年”转变到“医学青年”,李铁军倒是没有太大的不适应。“我个人觉得医科和文科是很接近的。虽然把它归属于理科,但更多的时候,我们是在和文字打交道,比如说读书、与患者交流、写论文等。”
大学期间,李铁军成绩优异,他最喜欢口腔修复学,本想着将来当一名镶牙医生。“可能因为修复、镶牙也跟美学相关吧。”但读研时,李铁军考取了口腔病理学研究生。“当时只允许应届毕业生考基础学科的研究生,因为我们没有临床经验。”
之后,李铁军去英国读博,到日本做博士后,医院成为一名病理科医生,一路走下来,李铁军在口腔病理学领域越钻越深。
“口腔临床分支很广,不同的临床专业所用的理论、术语差异很大,而口腔病理恰恰是一个桥梁学科,能把临床各专业及基础学科相链接。因此口腔病理在口腔医学中是很重要的,也很有趣。”
正是因为这样的一种桥梁学科地位,作为病理科医生的李铁军不满足于日常的诊断工作,还用较多的时间从事科研工作。
“我的性格是‘从一而终’型的,虽然不是因为热爱而去学病理,但一旦进入了,找到兴趣了,就想‘一条路走到底’。我喜欢病理,做合格的病理大夫一直是我的追求。”
李铁军工作照
多年来,李铁军致力于牙源性角化囊肿(也称牙源性角化囊性瘤)及其相关的Gorlin综合征致病基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
牙源性角化囊肿好发于年轻人,常导致颌骨破坏,术后复发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口腔颌面部的外形和功能。
经过近20年的努力,李铁军教授团队已完成国际上最大样本量牙源性角化囊肿和Gorlin综合征家系致病基因——PTCH1的检测和遗传背景分析,进一步揭示了该病的发病机制,为该病的分子靶向治疗提出了新思路。
年,李铁军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年,他应口腔医学领域的顶级杂志《JDentRes》主编的邀请,撰写有关牙源性角化囊肿的研究综述,足以见其在此领域的学术地位。最近,他又应邀在新版《WHO头颈部肿瘤分类》中参编有关牙源性角化囊肿的章节,努力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增加中国学者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年,在爱思唯尔(ELSEVIER)发布的中国高被引学者(MostCitedChineseResearchers)榜单中,李铁军连续三年入选。
“可能我比较执着吧,不嫌这个领域冷,不嫌小,始终做下去,时间长了就成了专家了。”李铁军说。
如今已是口腔病理专家的李铁军,更在显微摄影的艺术领域走出了一片自己的天地。
回顾以往,李铁军这样总结:“现在来看,是各种机遇、机缘促成了我今天的职业道路;而站在我当时的视角,更多地可能是无奈。但生活是圆的,你无意的选择和你内心的追求,有的时候会契合。”
跨界的探索
“科学家是用所有人都熟悉的语言,讲述从没有人知道的知识;而诗人用从没有人用过的语言,表达人人都会有的感情。”
——英国理论物理学家,保罗·狄拉克
“月光下”
牙磨片
偏振光
“化蝶”
牙龈组织切片镜像处理
偏振光
李铁军显微摄影作品
“艺术是寻美,科学是求真。”李铁军将“求真”所用的显微镜作为照相机的镜头去“寻美”,这无疑是一次“跨界”探索。
第一次看显微镜时,李铁军就被眼前这个奇妙的微观世界打动了。
“肉眼看到的东西常常是司空见惯,突然有这样的科学仪器辅助你,见到平时未曾见过的,这带给我一种艺术般的视觉感受。”
此时,显微镜带给李铁军的艺术遐想只是零星的、偶然的、一过性的。
“最初,显微摄影是需要胶片的,很贵,所以几乎所有的显微照片都是做科研和讲课用的。”
李铁军是一名整天与显微镜打交道的医学人。数十年来,他的日常工作就是通过显微镜观察组织、细胞的形态特点和变化,辅助对疾病的诊断。
这项工作重要且责任重大,“常常要经历‘生’与‘死’的判断和考量”。李铁军说:“在日积月累地与不同生命个体接触、交流过程中,病理医师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有更多的哲学思考,因为不仅要了解患者的临床表现,还要去探究许多肉眼看不到的变化。”
李铁军摄影作品:草原晨雾
业余时间里,李铁军是一名“摄影发烧友”。在难得的节假日里,他会起早贪黑捕捉美景。“学医之后,没有太多的时间和机会再去画画。近年来,随着数码相机的普及,摄影变得方便、快捷,成为人人可及的艺术体验。对于我来说,镜头越来越像画笔、快门越来越像灵感一现。”
雪山远
彩云天
春
意
李铁军显微摄影作品
“摄影作品捕捉到的瞬间,不是简单的COPY自然景观,而是经过你内心思考和凝练后,呈现给观者的影像。即所谓,你拍摄的风景是你内心的风景。”李铁军在摄影时,努力追求的是一种别人似见未见的“陌生感”。
带着这种体会,李铁军对显微镜下的影像进行了重新思考,显微影像不正有一种与生俱来的“陌生感”吗?“摄影是截取生活的片段,而病理切片的过程实际也是截取组织的过程,两者都是取舍的艺术。”
李铁军显微摄影作品:
“风骨”——脱钙骨组织切片偏振光
也许是数十年来从医和科研的经历,也许是儿时的美术功底练就的对影像的敏感,李铁军对显微镜下的形态、色彩和光影有了更多的思考和联想。
“在这些看似平常的组织切片中,我常常可以捕捉到生物体的变幻莫测和活灵活现,常常能产生很多奇思妙想。比如说,在低倍镜下浏览组织切片时,会有一种从飞机上航拍大地的错觉;在明视野下观察各类染色切片时,会联想起缤纷的四季;在暗视野下捕捉荧光的细胞或组织定位时,会惊叹镜下的光影变幻无异于夜色的灵透与神秘……”
通过特殊染色、棱镜变化、构图,李铁军将组织内的“美景”提炼出来。
这种“美景”即便在医学人士眼中,也不再是司空见惯的组织、结构,而有了一种“非医学”的陌生感;而普通人由于没有医学背景,观看显微影像便有与大自然景观似曾相识的感觉。
李铁军把这种跨界带来的“陌生与熟悉”称之为“否定之否定”的视觉思维过程。
李铁军显微摄影作品:“燃烧的沙漠”
刚发育完成的牙釉质和牙本质
脱钙火棉胶切片明视野
李铁军在显微摄影方面的探索受到了各方的好评,摄影圈的专业老师们更是对此感叹神奇,鼓励他探索其中奥秘。
“这是我的意外惊喜和收获,也开始认真研究显微摄影的技术沿革和独特魅力,系统梳理我多年来拍摄收集的显微影像,审视这些生命微像所蕴含的无限生机和精神力量。”
年初,李铁军的显微摄影集——《生命之美》出版,书中收录他幅显微摄影作品,分“混沌初开”、“万物生长”、“静水流深”、“生生不息”、“天人合一”五个主题,从生命物质本源的微细结构,展示生命之魅力。
李铁军的显微摄影集——《生命之美》封面
在书的后记中,李铁军写到:“艺术的写意,似乎背离了科学求真务实的目的,这也许是一种探索吧,一种实验,一种希望让科学与艺术向融合的尝试。我分不清楚这其中的是与非,但我很喜欢这种跨界的相遇过程。”
科学与艺术在巅峰相遇
医学是不确定的科学与可能性的艺术。
——加拿大医学家、教育家,威廉·奥斯勒
李铁军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工作狂,工作之外他兴趣很多。但他做事投入,讲效率,热爱起来,不知疲倦。医院党务、行政职务,工作日中的李铁军往往事务缠身、忙碌异常,周末成了他做科研、拍片子的最好时间。在显微镜前,他常常一坐就是一整天。
“我曾经觉得自己这样执着地在显微影像中“寻美”,会不会是“节外生枝”,偏离了职业轨道。”李铁军坦言他曾经的犹豫和纠结,但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王一方教授的评论让他得以释怀。
“医学与艺术的对话,可以互相汲取生命的感悟、培育生命的灵感与技术的创造力,更高的境界是医生在艺术上登堂入室,径直闯入艺术的价值殿堂,去尝试艺术化生存的人生境界。艺术让医生对痛苦、死亡的理解、领悟更加深刻,不仅仅只是躯体的病变与恶化,而是对待生命的姿态,爱的秩序,价值的位序,引领医者去感知‘厚道’,逼近崇高,抵达神圣。”在李铁军摄影展的前言中,王一方如此评论。
王一方教授直言,中国的医学教育正需要李铁军这样的老师。
现代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地启示我们,医生要跳出“技术中心论”的藩篱,回归“以人为本”的本质。在北大医学部的教学改革中,对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日益提升。
在大学读书期间,李铁军有两个“朋友圈”,一个是学医同学的“医学圈”,一个是学音乐、美术朋友的“艺术圈”。“当时我觉得他们学艺术的真好啊,心里难过时,就往琴房里一坐,弹出来的是自己的心情,我们就没有这样的表达方式。我们学医的烦了,只好去背几个单词、记几个术语,没有别的方法排遣。”
“飘”
牙龈粘膜上皮组织切片
明视野
“风骨”
脱钙骨组织切片
明视野
李铁军显微摄影作品
现在,李铁军每年都给在校的口腔医学生做有关显微影像美学趣味的讲座,很受欢迎。“人体内组织细胞的美和大自然中的美是一样的,个体的生老病死和大自然的沧桑变幻也是相互关联的。”他希望医学生通过人体组织内的微观世界去体会生命,体悟哲学中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一名医师的成长过程,绝不仅仅是增长医术,在日积月累地与不同的生命个体的接触、交流过程中,一名医师同时应成长为患者的一位朋友,能够去尊重、安抚病人,让他对未来建立信心和希望,这是因为医师对生命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刻的理解。”李铁军说。
学生们在课后的反馈中写到:“原来单调、繁琐的医学生活中,也可以时有美的闪烁。”
李铁军对学生说:“之所以认为科学与艺术互不往来、不相通,那是因为你站在一座山的两个山坡下,不管你的职业在哪个坡,都要努力攀登,等你到达山顶时,你会发现,心中那个对立面在山峰处与你是非常契合的。”
在同为“口腔病理学家”和“摄影师”的李铁军身上,我们看到了“科学”与“艺术”的水乳交融、相得益彰,这正是李铁军的艺术探索带给我们的财富。
本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并注明作者出处
puhsc
.银川白癜风医院白殿疯病能治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