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17岁
主诉:右侧面部渐进性肿大1年余。
现病史:
1年前发现右侧面部隆起,无明显自觉症状,无发热、触痛,患者未就诊治疗。
3月前当地诊所就诊,考虑偏侧咀嚼导致的双侧面部不对称;右侧面部肿物渐进性变大,生长较快。
5天前就诊于XX医院,全景片示右侧下颌磨牙后区及升支前缘囊性低密度影;于XX医院,颌面部CT示:右侧下颌后牙区有一圆形低密度影。
我院门诊以“右侧下颌骨囊肿”收入口腔外科。患者自发病以来神志清楚,精神可,饮食可,睡眠可,大小便可,体重无明显变化。
术中可见颊侧骨壁变薄部分完全吸收,将肿物分离囊壁,囊液为灰黄色粘稠液体,右侧下颌骨磨牙区至下颌骨升支骨质吸收,骨面凸凹不平,肿物下部与下牙槽神经粘连紧密;摘除囊壁,可见右侧下颌第二磨牙牙根发育畸形短小,第三磨牙被肿物推压至喙突下方,与肿物关系密切,均给予拔除。成釉细胞瘤
也叫造釉细胞瘤,是最常见的牙源性肿瘤,约占牙源性肿瘤的60%以上
属良性肿瘤,但其生长具有局部侵袭性,术后复发率较高,也有恶变、甚至远处转移的零星报道
临床表现
多见于30-49岁,也可发生于儿童,无明显性别差异
下颌(70%发生于下颌磨牙和升支区)上颌
生长缓慢,早期可无症状
无痛性、渐进性颌骨膨大,膨胀多向唇颊侧发展;扪诊:乒乓球感
侵犯牙槽骨,牙齿松动、移位、滑落
手术切除容易复发
病理特点
主要由颌骨内牙源性上皮残余增生而成,部分可源于牙源性囊肿和口腔粘膜上皮
病理形态多样、主要有滤泡型和丛状型两型
巨检见肿瘤有实性、囊性之分,但最多的为囊实性
肿瘤可有包膜,但完整性差
肿瘤可呈出芽状生长,形成子囊
X线表现
单房、多房或蜂窝型的膨胀性密度减低区
多房型最多见,分房大小常不等,成群排列,互相重叠,房隔密度较高
邻牙的缺失或牙根的锯齿状或截断性吸收
对病变的总体显示和邻牙的改变优于横轴位CT
CT表现
实性、囊性或囊实性
膨胀性生长,向唇颊侧膨胀明显
肿瘤可以含牙,多为未萌出的第三磨牙
可造成相邻牙根的截断性吸收或邻牙的脱落
MRI表现
囊壁内侧常有乳头状突起
T1WI上,囊性成分呈低信号,实性成分呈低等信号;T2WI上,囊性成分呈高信号,实性成分呈等信号
增强扫描,囊壁、纤维分隔和实质明显强化
囊性部分有时可见短T1、长T2信号为出血和含胆固醇类物质所致,有时囊内可见液液平面
鉴别诊断
牙源性角化囊性瘤
是一种良性、单囊或多囊、发生于骨内的牙源性肿瘤
具有潜在的浸润性生长的生物学行为
可单发或多发,多发性通常为遗传性基底细胞癌综合征(同时伴发皮肤基底细胞痣,分叉肋、眶距增宽、颅骨异常、小脑镰钙化等症状)的表现之一
临床表现
年龄分布广泛,两个高峰期:20-30岁和50岁年龄组;男性女性
下颌(主要位于下颌第三磨牙区,约一半的病例可见病变向前伸展至下颌骨体部,向后伸展至下颌骨升支)上颌
早期多无症状,发展至一定程度,可有颌骨膨胀,膨胀多向舌侧发展
X线:病灶呈低密度区,单囊或多囊,单囊多见;边缘光整或呈扇贝样;囊中可含牙,沿颌骨长轴生长,可撑大并侵蚀骨皮质;其可使牙根移位,却没有牙根侵蚀
CT上,其内容物有干酪样物质,因囊内含有的角化物使囊内密度高于水的密度
MRI上,囊内所含物蛋白成分不同可显示为不同的T1信号,T2信号混杂
成釉细胞瘤
牙源性角化囊性瘤
绝大多数膨胀性生长
沿颌骨长轴生长,膨胀少见
常见相邻牙根截断性吸收或邻牙脱落
邻牙移位,没有牙根侵蚀
囊实性多见,壁厚不均,内壁常有乳头状突起
纯囊性,壁薄均匀
囊性成分呈长T2信号
富含角质蛋白和胆固醇,T2信号低于成釉细胞瘤
增强检查,囊壁、纤维分隔和实性成分明显强化
囊壁和分隔一般无强化
含牙囊肿
好发于上颌尖牙区和下颌第三磨牙区,易累及上颌窦,需与含牙的单囊型成釉细胞瘤鉴别
单囊型成釉细胞瘤80%与下颌骨未萌出的第三磨牙(即智齿)相关,影像常诊断为含牙囊肿
含牙囊肿边缘光滑,分叶少见,牙根极少吸收
囊内密度均匀,CT和MRI增强扫描囊腔及囊壁扫描不强化
往期16大精彩回顾
个病例解析汇总
个基础影像病例汇总
全身各部位影像数据
全身14个部位的X线解剖+摄影技巧+读片技巧
全身各部位系统解剖图解
全身各部位断层解剖图解
全身各部位报告模板(X线、CT、MR齐全)
7本经典影像书籍读书笔记
58医院经典读片汇总
个经典医学影像名家视频讲座汇总
个精品医学影像专题内容汇总
31种常见疾病的分期分型
35种影像综合征汇总
32篇专家共识,规范您的影像检查行为
75位老师求助内容汇总
影像学院篇经典内容汇总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