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朋友圈,好多牙医都在转发这样的一个点评和照片——
“患者是30多岁的年轻男子,红色标记那颗牙松动,要求拔牙,开始嫌麻烦不愿拍片,后来经过再三劝说还是拍了片。结果把所有人包括他自己都吓了一跳。估计是良性,医院住院手术做病理检查,所以大家不要忽视一张片子带来辅助检查的重要性。”
试想,如果没有拍片,直接贸然拔牙,一旦出现问题......一张牙片,“救”了诊所,也救了患者!
为什么要拍牙片牙齿的硬度比骨骼还高,仅靠肉眼检查是无法得知牙齿内部情况的。
比如当牙齿有深部龋坏时,仅凭口内检查无法得知龋洞的深度、离牙神经的距离以及有没有并发牙根发炎等重要信息。
比如,当拔除下颌智齿时,仅凭口内检查无法发现它离神经管的位置
因此,如果牙齿出了问题,齿科医生就需要有“透视”功能的X线片来检查。
通过x线片不仅能了解牙齿本身的病变情况,还可以了解牙根下有没有囊肿、周围骨头有没有吸收以及牙槽骨内是否有埋伏牙、多生牙等。依据X线片综合分析,可以提高齿科医生诊断治疗牙齿的准确性和成功率。
常见的牙科放射检查包括曲面体层片(全景片)、小牙片、头颅正侧位片、全头颅CT、锥形束CT(CBCT)等。
由于牙齿下部隐藏在牙槽骨中,口腔医生要了解牙齿的整体情况就需要拍摄全景片;要了解个别牙根及周围变化,则选择拍摄小牙片。
医生要判断牙槽骨是否符合种植条件,或者了解埋伏阻生齿的三维位置以及其他颌骨内病变组织的形态大小时,则需要进一步拍摄CBCT。
所以,拍牙片是一种帮助齿科医生进行诊断、治疗、疗效评估的重要手段,治疗前用于发现病变程度、范围;治疗中用于引导治疗、确定治疗范围和深度;治疗后用于观察疗效。
这里要特别强调一下全景片,建议每个人一生要至少为自己的牙齿拍一张全景片——通过全景片不仅能了解牙齿本身的病变情况,还可以了解牙根下有没有囊肿、周围骨头有没有吸收以及牙槽骨内是否有埋伏牙、多生牙等。
牙片有辐射吗?牙科常用的x线片有以下几种:
1、检查单颗牙齿为目的的小牙片
小牙片比较小,相当于两个手指那么宽,上面大概会显示2-3颗牙齿,医生需要观察单颗牙齿的时候会拍这种片子。
2、检查全口牙齿的曲面片
这种片子可以看出所有牙齿的形态、位置,包括颌骨内的情况,比如能看出宝宝当前乳牙的状况,还可以看出颌骨内的恒牙牙胚是否发育正常。
3、牙科CT
这是检查颌骨以及牙齿的三维立体影像片,这种片子可以从多角度看出颌骨牙齿的内部结构,还有各个组织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很真实的清楚的片子。
知道了x线片的类型,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就是拍片时的x光对身体会不会有不好的影响呢?答案当然是不会,不然这项技术也无法被应用在医疗行业了。
现在的x线片全部是数字化影像片,辐射已经大大减小了,相对于身体的辐射剂量是相当低的,平常拍牙片的辐射剂量远远小于我们平时受到的生活辐射,比如拍一张小牙片相当于乘坐一个多小时飞机受到的辐射,一张曲面相当于坐两个小时左右的飞机,而拍牙片也不会说在一次治疗里面频繁的拍摄,那是没有必要的。
但是儿童的身体结构不比成人,儿童暴漏在辐射下受到影响的几率风险是成人的2-3倍,所以有的家长还是不放心,不过没关系,因为牙医会在拍片的时候给孩子使用铅衣、护颈来保护他们,这样尽量将宝宝受到的辐射减到最小。
总而言之,在必要时需要拍片,对于口腔疾病的诊断是非常有帮助的,而拍片时宝宝受到的辐射剂量是安全的,家长不必担心,可以在牙医的建议下放心拍牙片啦。
辐射分为电离辐射(如X光)和非电离辐射(如手机、微波炉),这里主要讲述的是电离辐射。
电离辐射的测量单位是西弗(Sv),但西弗是个非常大的单位,因此通常使用毫西弗(mSv)和微西弗(μSv),1Sv=mSv,1mSv=μSv)根据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RPA)提供的信息,每人每年受到的辐射剂量大约在2.5毫西弗左右,这个数值受地域纬度的影响而波动。其中大约80%来源于自然界,20%来源于人工辐射。而拍牙片是什么样的辐射水平呢?
根尖片为5.2μSv,全口根尖片为72.32μSv,曲面体层片为10~23μSv,头颅正位片为1~5μSv,头颅侧位片为1~3μSv,让人「闻风丧胆」的CBCT剂量一般也在μSV之内。
所以常规的口腔放射检查,都在安全剂量范围内,配合医生才能得到好的治疗效果,必要的时候还是要配合拍片的哟!
特殊人群能不能拍片?1.儿童:儿童是可以拍牙片的,一般医生会根据情况采取措施,帮助孩子保护好甲状腺等射线敏感部位。
2.孕妇:根据美国妇产科医师协会的意见,在有防护(腹部及甲状腺)的情况下,孕期必要的齿科x线检查是可以安全进行的(如果您想了解更多信息)。
3.哺乳期:哺乳期可以拍摄齿科x线片。
4.备孕期:暂时未在各种指南中找到关于“拍片后多久能怀孕”的答案,不过综上所述,齿科拍片剂量通常非常小,穿上铅制防护衣拍摄牙片对健康的影响微乎其微。
编辑:薛敏口腔